曼尼托巴中文论坛

搜索
查看: 633|回复: 0

盼拆与怕拆:北京胡同的变迁

[复制链接]

2852

主题

2853

帖子

3885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885

贴图灌水 版主

心圆 发表于 2017-7-23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的胡同有上千条,它们形成于元朝、明朝、清朝三个朝代,其中大多数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著名的北京胡同有南锣鼓巷、烟袋斜街、金鱼胡同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胡同的命运面临着威胁,更有数据称1980年至2003年北京胡同地名消失近40%。尽管大多数居民都热切期盼能搬出拥挤不堪的大杂院,搬进现代公寓,但还是有数量可观的人们不愿去住在城郊的新居。在对北京胡同“盼拆,怕拆”的声音里,胡同却随着中国城市发展经历着不可抗拒的变革。


1
32

北京胡同有着悠远的历史,是北京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精品。它记载着北京城寒来暑往的每一个时节,社会百态、市井文化皆蕴含其中,它俨然已经成为北京城一个不言而喻的象征。图为已被拆除的明代鲜鱼口古街。本组照片来源:李立树 侯登科摄影奖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2
32

庄严、古朴、静谧、安详:再也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北京的胡同了,它或许简朴但不陋俗,简约却不单调。清晨的阳光晴朗而疏冷,胡同就这样开始了自己新的一天。图为钟楼西侧的胡同和四合院。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3
32

鼓楼西大街是元代形成的沿积水潭东北岸延伸的一条安静的斜街,人们就在这安静的氛围里开始一天又一天的胡同生活。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4
32

当晨曦的微光徐徐拉开一天的帷幕,一个充满希望的清晨在向人们友善的招手,北京胡同一如既往的被再次唤醒。图为宣武区甘雨胡同前清晨洗漱、买菜归来的人们。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5
32

当你走近胡同深处,凄婉悠扬的二胡传入你的耳畔,幸运的你一定会感悟到那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婉转惆怅的乐音。温暖,静谧而又不失市井,这就是北京胡同所呈现的最原始的状态。图为1979年拍摄,天坛公园内的“票友”。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6
32

太阳的金光洒落下来,点点金色的光斑镶嵌在胡同的灰砖灰瓦上,顿时令其增色不少。大街小巷上开始陆陆续续有了叫卖的小贩,一声声的吆喝着,嘴里还念念有词:一派好不热闹的景象付诸于眼前。图为1992年拍摄,茶馆里人声鼎沸的场景。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7
32

1992年拍摄,东四7条85号一四合院内,生活在胡同里的人在包水饺。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8
32

1994年拍摄,西城区新街口一四合院内,孩子们在围看老人下象棋。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9
32

1994年拍摄,朝阳区北竹杆胡同内夹道,孩子们在落雪的胡同内玩耍。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10
32

1996年拍摄,朝阳门内小牌坊胡同,清早起来的人们在倒炉灰。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11
32

1996年拍摄,紫禁城角楼,剃头匠在为顾客剃头,来往的行人穿行在角楼之下。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12
32

1996年拍摄,紫禁城角楼下的早市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位大妈在认真的挑选白菜。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13
32

1996年拍摄,朝阳门内大方家胡同,卖鱼的摊子前,几位老人在挑选。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14
32

1997年拍摄,东四七条,孩子们在胡同里玩闹。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15
32

1997年拍摄,宣武区大栅栏,骑三轮的大爷在雪地里穿梭。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16
32

1997年拍摄,宣武区粮食店街百年老店六必居门前,飘雪的街道上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们。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17
32

1998年拍摄,朝阳区北竹杆胡同,有人在胡同口堆起了雪人,让寒冷的气候中添了一丝童真。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18
32

1998年拍摄,东城区钟楼湾胡同,具有胡同特色的公共厕所前,偶遇的邻居们在闲话家常。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19
32

2002年拍摄,崇文区长巷二条,夏季炎热的午后,居住在胡同里的人们在乘凉逗狗。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20
32

2002年拍摄,白塔寺西夹道,胡同里的老人们在等候剃头、刮胡须。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21
32

2003年拍摄,崇文区长巷下三条北口,在胡同里乘凉的人们。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22
32

2003年拍摄,宣武区廊坊三条,在夏天依然有卖煤的商贩穿行在胡同里。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23
32

2003年拍摄,崇文区长巷五条北口,邻里街坊在胡同口消磨时光。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24
32

2003年拍摄,宣武区廊坊三条,买菜归来的妇女们。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25
32

2003年拍摄,雍和宫与地坛之间的街边,围观放风筝。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26
32

2003年拍摄,蜂窝煤炉仍是四合院的主要取暖方式。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27
32

2004年拍摄,北京八道湾11号周作人故居。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28
32

2004年拍摄,宣武区培英胡同东口对面的死巷,巷道里挂满了胡同居民们晾晒的衣物。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29
32

2004年拍摄,八道湾11号鲁迅写《阿Q正传》的书屋。自20世纪60年代,老工人赵光存在此居住。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30
32

宣武区北半截胡同41号浏阳会馆。谭嗣同故居在此院内。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31
32

2006年拍摄,1976年地震后,人们跟疯了似的在四合院儿中跑马圈地,搭盖各式小棚儿。图为东城白米斜街7号院内。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32
32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是根据已故摄影家侯登科先生遗愿设立的民间项目奖,第六届正在征稿中:https://tuchong.com/events/436636/



[url=]全屏[/url]键盘↑↓切换图片






李江树,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河南唐河人。高中学历。1973年毕业于北京第八十中学。1974年赴北京通县马头公社插队务农,后历任北京无线电二厂工人,英文版《中国妇女》摄影记者。







外国人眼中 北京胡同的变化
文/杨天

“胡同当然应该被保留,特别是在眼下,剩下的已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但是我也觉得,不管它是多么独特的存在,也没有人必须在其中艰难地生活。我们还是应该区分那里的居民生活和历史建筑本身的价值”——迈克尔·麦尔

北京前门大栅栏,美国人迈克尔·麦尔2005年搬进这里的一条胡同,一住就是两年。在没有淋浴、卫生间、空调和网络的四合院,吃隔壁大娘包的饺子,喝燕京啤酒,读《北京晚报》,和光着膀子的男人、随地吐痰的女人们聊天,在炭儿胡同小学教孩子们英语,看到“无形巨手”在四合院的围墙外侧画下的一个个“拆”字。自称“胡同串子”的迈克尔体味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

在迈克尔眼里,“变化”是北京唯一不变的主题。他曾在北京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书:再现古都。某天晚上,不知是谁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对于路人而言,这两个口号都可以是正确的,北京又处在八百年一次的再建与重生的循环之中。被改掉的横幅在几小时内就被扯了下来,但这无关紧要,因为北京人不需要读它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他们每天都身处其中。”迈克尔在书中写道。

理解的同时,这样的变化让他难掩惆怅,“老房子消失了,胡同也不见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随之悄然逝去。”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曼尼托巴中文网注册链接激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