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托巴中文论坛

搜索
查看: 507|回复: 0

民俗专家新论:黄道婆的发明造就了'上海男人'?(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1055

帖子

0

积分

小留学生(一级)

积分
0
Lyra 发表于 2008-6-2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来源: 中国新闻网 于June 22, 2008 13:26:18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4 e2 |; D; P- {; W* `: {
; X+ c9 g, F6 O3 c# J5 r" R
0 m7 C5 ^* z6 ?( t" l
因为黄道婆,所以有了“上海男人”。上海民俗学家提出新论,是黄道婆发明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催生了“上海男人”,肯做家务、有点“怕”老婆。9 @0 g* a  O. c
8 B1 q: o3 m# q0 U  @4 M9 Q

# r7 k) Y+ z$ t# \" F 日前,在由市科协、徐汇区科协等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蔡丰明发表观点,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和“上海男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 _# {3 R$ t# R3 i2 g6 b( L& w8 z7 }" M3 f/ _: i- [

% K7 u3 m8 L& t2 h5 P上海男人的温柔细心举世皆知
# j/ U  q7 d, e8 n& V7 d# i9 c+ V* U! Y3 j  T% D. s
9 v9 P6 |+ [$ ]9 |2 t, o
 此前学界一般看法是,“上海男人”产生于上海开埠后,是西方男女平等、男女同工观念输入后的结果。当时,很多上海妇女到工厂做工,妇女的家庭地位迅速上升,加之女士优先等西方观念的普及,由此出现了“上海男人”的群体特性。但蔡丰明对此并不认同,他指出,其实早在明清时期,“上海男人”就已在松江府产生。& @" R" M; q( I2 V: p4 L
7 B) g: A8 S. u4 }( s2 H

* g6 {9 v. ~' q 据蔡丰明介绍,由于黄道婆发明的三锭纺车令纺织效率大幅提高,纺织收入遂成为很多家庭最重要的经济来源。这样就使得两性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从事纺织劳动的女性家庭地位提高,不少妇女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掌握了财权。明清时,一些民间竹枝词就很好地表现了上海一带妇女的重要性:“布机声轧出茅檐,织妇双搀十指尖。蓬首晨兴遥入市,妇家手挈米和盐。 ”拿回米和盐的是妇女,这使她们在家中有了发言权。
6 H' ~7 b* f7 V, z+ k1 ~, p- s# U+ l3 A" P: Y5 d8 X
' b, D6 g* e9 j
 因为妇女从事了更多的经济活动,男性就帮忙做起家务活来,“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随之淡化。据清嘉庆年间上海地方志记载,“男女耕织,内外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工。”男子晓女工,这和现今愿意做家务的“上海男人”已如出一辙。- _1 C& L; k5 _
5 n7 w2 ^+ c* H+ j
6 e$ ?3 L( x+ p# V  p2 E# h; S1 d0 d7 m
 蔡丰明表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还使上海地区在明清时有了“大娘子”、“倒插门”等现象。男性娶比自己年龄大的妻子或到女方家里做“招女婿”,当时在北方还不太被接受,但因为上海地区妇女地位高,一些女方家庭经济实力强,“大娘子”、“倒插门”就得到认同。甚至在择偶上,一些女子还能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选择中意的男子。
0 U, c: B; x6 ~. `3 i8 A+ M( _8 F! a9 m% y' T  _2 [

/ P" J5 c* ^5 z" k “因此可以说,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变了上海地区的社会结构,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蔡丰明说。, Z9 Q$ _; b5 X
5 Z3 s, s! w4 f" Q
0 g' l: n5 q& z$ }2 Z2 d! t
 据悉,“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已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泥泾就是现在的徐汇区华泾镇,宋末元初时,黄道婆从海南岛来到这里,向当地居民传授她发明的手工棉纺织技艺。记者同时获悉,徐汇区即将开建黄道婆生态园区,以保护和传承手工棉纺织技艺。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曼尼托巴中文网注册链接激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