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黄山现“空心学校” 11名老师仅有1名学生 6 L* m/ Y& w8 K# `! N6 U
1 b; p+ n! \0 F0 R9 m* f3 t1 u2013-05-05 23:56:24来源网站:合肥在线* m! w7 n1 U& j# R1 k$ w
6 h. a6 ~: l4 [1 p [
在黄山市黄村小学,唯一的一名老师要教两个年级14名学生,而在桐城市鲟鱼学校,11名老师却“围”着仅有的一名学生打转。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一些“空心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一边是农村师资薄弱,一边却又有教师力量的闲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近日江淮晨报记者赴两地学校探访,试图寻找答案。3 C) g: J. m$ a7 w' `+ q& h4 w
' m; D$ k; t" x) r9 x" _# L l) z
黄村小学:1名老师,14名学生 y8 C) {, d& a) e6 h$ g5 H
5 c T. E7 L7 c' T
“‘帅’最大,能吃除‘卒’以外的棋子;‘士’第二大,可以吃除‘帅’以外的棋子。”每天课余,休宁县黄村小学的孩子们最喜欢玩老师改编的象棋版“斗兽棋”。由于条件所限,这所百年小学如今唯一的老师只能变着法地丰富14名学生的课间生活。
4 `& h! C% Q8 E0 q( k" v0 w6 ]6 q) z% I- C& o
男老师和他的14个“孩子”
: G' |0 ~* _% w. n. K
1 Q3 j( o$ V# i“齐桓公的‘桓’字怎么写?写完了就对照下看看对不对。”4月17日早上8点左右,许乐平刚放好电瓶车,就进了教室批改作业。教室里,早读的学生叽叽喳喳闹个不停。
, _8 z& r) p# y/ w3 x- |
; ]5 n, n2 t# {3 i0 a/ w
. _( n" [/ Q* p0 R$ {
# K* ^6 z& E! _2 z黄村小学:许老师与十四个学生(前排)合影。& [8 Y4 R& K# B6 R M
8 c- I- g, |; k n: m
5 D1 \% j. e0 U L
: c" g0 M" a+ n; \; n5 a9 w
- P2 O6 E* x0 [" D& y S
鲟鱼小学:教室里只有一张讲桌和一张课桌。. r$ o9 l2 S' s* z
+ \& B2 Z# r: a# Y$ @
) q F8 u+ S+ U' V! B, N
学校名字叫黄村小学,是休宁县唯一一座还在使用的百年小学。去年9月在这里任教后,许乐平每天都6点40分准时从20多公里外的家出发,颠簸一小时后到达学校。这所学校如今还留存有两个年级,共14名学生。“二年级只有两个孩子。”许乐平说,这里的孩子最小的只有4岁,大的也只有七八岁。' q5 I: E0 T% T7 j ]1 N5 H0 o
7 V6 a# h& n+ _9 N4 `5 J
在这里,学生都是上“大课”,也就是许乐平口中的“复式教学”,上午下午各三节,每节50分钟。“就是所有的年级都在一个教室上课。”许乐平说,他给二年级上课的时候,就让一年级的学生写作业,反之也是,“以前没这么教过,现在也只能自己摸索。”3 F& ]/ C) |2 w- Z8 @
9 x* F E0 V7 |. W- Y3 h中午时分,孩子们都回家吃饭了。许乐平一个人在学校里打开电饭锅,加水烧开后煮点面条吃。没有菜,他自己就浇点盐或者酱油、味精等调料凑合。
; F& Q; T1 S' G- x' F3 t s) Z, r$ ~$ k, m& r$ [# o: A
16点20分左右,学校放学。推出自己的电瓶车,许乐平匆匆驶回20多公里外的家。这样的生活,他已坚持了半年多。
' y/ ?8 i& X k0 N4 @( E1 N3 T" ^: s1 b
一次来学校路上,他推车走了十几里6 Y5 V" U l* _6 I& t
: ?( [3 L$ t- P) |5 V. e
作为一个千年古村,黄村虽然出名,但因位置偏僻,许多年轻老师都不愿意来任教。住在学校对面的村民刘女士说,之前是一对夫妻在学校里,“男的教书,女的照顾孩子,但两人不怎么上心,有家长还到学校和他们吵过架。”
6 I8 ^! ~& N* |! S' b; t4 Z$ w; N& k9 S# ]# h
去年9月1日,本是开学的日子,但黄村小学却面临着没有老师的尴尬。直到9月10日,许乐平来到了村里,“之前我在住的镇子上教书,领导问谁愿意去下面支教一年,考虑了下我就来了。” O$ o: s: i" Z- g# U! Y
$ i' s0 G# x4 W: V6 E
课间活动时,大小孩子都凑在许乐平身边,甚至会将脚下的足球踢给他一块玩。孩子们不会理解老师为来这里教书付出的艰辛。单程20多公里的路,许乐平在半年的时间里出过不少状况。“一次回家时充电的线损坏了没发现,结果一晚上车子没充进去电。”那天车在半路上没电,许乐平推车走了十几里地。( @$ G1 j* n4 z. y. z+ u$ y
: k3 K! C( @1 L9 ~
那天,直到上午9点多,许乐平才赶到学校,这是他唯一一次迟到,“我只能打电话给学校边的店主,让他告诉孩子们先自习。”6 s* R* r6 B) E, m
% ~, F5 }$ A$ y B) r P
百年老校的生源危机
4 o7 p: [7 S- l
6 U ~( |4 V3 }: P3 G2 J2 [9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黄村小学建于1910年。小学建筑独特,属民国时代风格,虽小却相当紧凑。进入大门,迎头可看到书有“勤谨”两字的牌匾,这也是学校一直以来的校训。1 N" J# m9 A5 \7 Q: V1 ?' k4 k" r
& t6 Z0 I9 m" |. ?: x' z
村里已有60多岁的文书介绍说,最开始学校只是个私塾,只接受黄姓子弟,后来逐渐有外姓人也进来读书。文书回忆说,早在自己上学时,小学里有一百多名学生,“刚解放时农村学校比较少,黄村小学当时名气很大,周边村子的小孩都来我们这上学。”
' |0 T& s# o, `. p* i
/ }8 V% C4 v0 W! n& Q6 }后来随着生源的减少,黄村小学逐渐衰落。“学生少了,前几年小学又撤掉了三年级以上的班级。”一位村民说,村里的孩子上完一二年级后就要到3里外的芳干小学读书。0 D. R& C8 v, B
5 ] B$ C0 a9 D4月17日早上7点多,刘女士的爱人骑着摩托车载着自己的孩子去芳干小学。“我的小孩一二年级都是在芳干小学上的。”由于家离黄村小学就几步路,刘女士说自己的孩子上课时总是往家跑,没办法她才把孩子送到芳干小学。
9 P' n* e7 D- c% x! {* f+ ^) r# S3 K4 a* m5 w) f- {
而其他村民大多都是让孩子在黄村读完一二年级后再去芳干读书。即使这样,只有800多人口的黄村也没有充足的生源。“下一届适龄的上学儿童不超过五六个,生源少了,老师也就没了。”许乐平说。
7 n5 K, g, C6 f1 F9 L2 `( i4 D+ G9 o2 P+ x" K2 f( ?( g
偏远地方师资力量匮乏4 w8 w- Y8 l# g& |
% m9 w6 Y v0 J, ^
商山镇洪里中心学校一位负责人介绍说,该中心学校辖区共有芳干、瑶溪两所完小和八个教学点。两所完小设置有一到六年级,学生大概也就六七十人,配备五六名教师。而包括黄村小学在内的8个教学点,除了一处教学点有两名老师和三十多名学生外,其余的都是一名老师带十几名学生。“因为生源少,许多学校被撤并,只在比较偏的地方保留了一些教学点。”' E; ^0 u5 Q8 X+ u! h3 ^: j! }
6 l0 @; n) ?4 C3 T& L+ z$ t
在距离黄村3里外的芳干小学,这里的老师说学校共有6名教师和70多名学生。课程上除了语文数学外,还有“科学”等;另外高年级还开设英语。除了文化课,这里还有体育、课间操等。1 ^, d! }- H' d U( Q
4 k( G* W5 r5 V
黄村村民刘女士说,自己的孩子去芳干由爱人骑车带,但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则是自己走过去。“像一些偏的村民组,走到村子要三四里路,再走到芳干又要三里多路,整个路程要花费两个小时,孩子们五点多就要起床。”
) H5 K, t. x; y% Z' ^
. x" A( ?1 G: O9 Y* A; n: G( Q不少受访村民都表示,希望能改变孩子上学难的现状,但眼下却也想不出好的办法。许多想改变现状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孩子也一并被带出去,他们认为在城里孩子会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5 v6 U N& n, A, H. e- o. W2 K0 b* w) x8 a2 T; E
洪里中心学校一负责人说,相对于城区或城郊的学校而言,农村的老师数量非常短缺。“偏远的教学点因为生活不便,许多年轻老师不愿意去。”
) r7 a- Q5 q2 d* h- E
1 q* L Q- ~) c$ H6 j, y" w" t在黄村小学任教的许乐平属于“支教”性质,是教育部门从城镇的教师队伍里挑选出来后派遣过去。在黄村小学任教满一年后,许乐平将离开这里。9 P. t5 M/ R0 R! |! i9 Y3 E8 C; M/ r
/ @% g4 f! R' Y3 I8 f8 U; ~3 `
在被问到是否会加强偏远教学点的师资力量时,洪里中心学校负责人及休宁县教育局人员均称不太现实。一方面是条件艰苦,年轻老师不愿意去;另一方面生源的不断减少也不需要多配备老师,否则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7 i/ M4 P/ u8 a7 ~* |
# N8 }$ u) {; Z. t
教育局人员表示,面对目前农村教师缺乏的现状,该部门也正在着手进行新一轮的教师招聘,“分配地区主要是以农村为主。”
2 @$ m) G% I( B& }- y* h5 X4 @2 q' M* H( s& C
鲟鱼学校:1名学生,11名老师8 G7 R% X% l* w1 [, [: I( H
- V( ~1 P: ?" S' W9 _/ J: k
宽阔的院子里,一栋半新的教学楼矗立着。每周一到周五,这所学校只有11名老师和1名学生出入。正因为严重失衡的师生比例,桐城市鲟鱼学校一度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3 G% h0 m* K( C# R& X
. h& @6 \& P; a1 E, w& W唯一的学生这天没来上课
1 W3 d5 M0 M6 X* u
3 B. \+ t5 y) Q* C( C7 I走在鲟鱼学校里,听不到学生们的嬉闹声,只能听到偶尔掠过的鸟语声。
# ]( G' a* E. Q, R2 D5 T- `0 L: l1 X/ m' v( a- b7 @
一座院子大门紧闭,院中一栋三层小楼内外无人走动。要不是门前“桐城市鲟鱼学校”几个大字,人们很难将这里与一个正常办学的学校联系起来,这是一所由11名老师和1名学生撑起来的学校。5 H9 R) ], V- O1 Y# L, {8 U8 s
# h0 }+ R* E; k5 e: Y4月16日,直到中午12:00,记者也未看到有学生从学校出入,只有一名教职工在院内打扫卫生。16:30左右,记者从该校校长龙大飞处得知,唯一的女学生——八年级的星星(化名)这天没来上课。" }- X. P3 E5 L
( y/ P) C2 @( J8 r$ S* e. k6 N+ \
据龙大飞介绍,星星当天身体不舒服,在家吊水治疗,请假一天,“学生不在,值班老师还是要来的。”星星的教室在三楼,教室里空荡荡的,课桌与讲桌紧挨在一起,摆放在黑板前。教室比较破旧,窗户上已积满了灰尘。/ a4 j) M* ?) q1 j1 m
7 D' {' g4 t5 W' q学生数量越来越少7 ^) O: ^/ A% r
# U- `9 y: c5 \4 W/ ]. S& ^- E虽然现在学生少了,但是龙大飞还是保持以前的工作习惯:早晨赶来上班,中午回去吃饭,下午上课前赶来,直到下课后才离开学校。龙大飞说,现在在这里工作的老师还有11位,大多数老师的工龄较长。他自己从教29年、当了8年校长,副校长的从教时间比他还长。7 `0 e) X- ?, m& y2 j [9 z, B
5 p. V& b: m- C( A6 H7 c这个学校从新中国建立没多久便已成立,曾经的龙大飞根本想不到如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龙大飞说,鲟鱼学校建校后,生源数量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最高。顶峰时,学校共有22名教师,每个班可以招收二三十名学生,在校生人数可达到200人左右。不过,这一情况在进入新世纪后急转直下。" T' i1 T" ?7 {7 \) G: t0 q2 X1 W; A
- \; [4 F s8 k2 x( q( E8 E) e
2009年之前,一个班的学生维持在七八名左右。到了2009年秋季开学,学校只有4个年级开课,每班1名学生。到了2011年秋季开学,只剩下就读七年级的星星一人。
# y& C, [* m" ?! F: \3 s7 [
9 O3 U m8 ?0 i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鲟鱼镇的家长们,却成群结队地将孩子送到数公里外的枞阳县的学校上课。家长不仅舍近求远,而且还不得不花下血本。/ G8 { |6 H& ]( F( Y- ~" I( s i
0 g( }: M7 H1 Z6 F' _+ a: F
镇上的孩子大多去枞阳就读
) f% `0 J1 v1 ^, B7 z" X1 P G- u9 G
在鲟鱼学校的附近,记者找到一位王姓女孩的家长。女孩今年11岁,在枞阳的小学就读。王大哥说,鲟鱼镇上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绝大多数就到枞阳县的学校上学,这实在是无奈之举。鲟鱼镇也就0.8平方公里大小,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适龄入学儿童的数量并不多。因很多居民到外地工作,孩子在那里就近入学,留在镇上的适龄儿童进一步减少。考虑到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缺乏竞争性,很多家长只能选择将孩子送到枞阳上学。
: v' d8 V4 d1 Q0 _( ], N- k/ K/ X# e, S, {3 {
另外,升学也是父母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王大哥说,鲟鱼虽然属于桐城市,但是这里到桐城市城区有60公里左右,办什么事情都不方便,包括孩子升学。在鲟鱼学校升学后,孩子就必须到60公里外上高中。家长们觉得,陪读太占用时间,不陪读又不放心孩子。而枞阳县与鲟鱼镇只一河之隔,家长们索性将孩子送到枞阳上学,升学也比较方便。5 X& f2 @% \' V0 G
4 w2 f1 A. [' V0 d$ _& O; }
不过,要想让孩子到枞阳上学,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王大哥说,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在枞阳成功入校,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出生时就积极地给孩子办户口。有的是挂靠在亲戚朋友的户口下,有的只能在枞阳买房子。
0 v( m9 ?7 R f4 B
: s9 L/ T: v- D学校去留存在巨大争议
0 b" N) @3 d& l$ t+ T6 U, [
1 q/ M6 l$ K" e6 S2 H) k由于种种的无奈,最终导致了鲟鱼学校的现状,关于这种情况的一些争论也开始出现。目前,该校11名教职工都要上课,包括龙大飞和副校长。为了维持所有上课老师的工资,每年的工资支出数额庞大。龙大飞介绍,该校一般的老师,月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职称比较高、工龄比较长的,月工资在3000多元。每年仅工资方面的支出,就有30多万元。花了这么多的费用,只教授一名学生,是否有些浪费?
: v8 \& ]8 r/ E3 I$ A
( g2 {' T' Q- e& q/ T N1 r争议中,鲟鱼学校的去留被提上议事日程。为此,安庆市教育局和桐城市教育局多次到鲟鱼调研。政府在鲟鱼镇内江社居委进行了调查,约40人支持保留鲟鱼学校,16人建议撤并鲟鱼学校。; v; O) M6 T) g( J# X
) c/ R: g7 A9 o+ C4 r# X
桐城市教育局一位杨姓主任说,根据政府出台的文件,对于该校是否撤并将进行再一次论证,同时征求当地居民的意见。目前,这一计划已经向安庆市教育局和省教育厅汇报。
& {! E; J; U, k- X( u$ z) m( `, n& E% j: a6 O) r/ u/ j& g& |' e" T
星星已经舍不得离开这里
! n5 v7 z |: K7 t
: j; `: Z5 R5 `" @& M! V; r: \0 y学校的去留,作为该校的唯一学生星星表示她不会走,也不想走。星星说,她从五岁开始在这里上学,如今已有8年,对这所学校和老师都很有感情,不愿意离开。另外,这里离家很近,上学很方便也很安全。
0 I) m$ T" k% I3 [, \
( s9 w9 R5 C* K% z8 M, C不过,星星选择留下可能也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一位自称与星星家做过几十年邻居的居民介绍,星星父母离异后她跟着爸爸生活。爸爸工资并不高,需要贴补家用和照顾年迈的母亲,较为拮据。而送孩子到枞阳上学,这个家庭负担不起买房落户的成本。当天,记者还见到星星的妈妈。才四十出头的她已经满脸皱纹。她长年干电焊工勉强维持生计,也没有多少结余。
/ H" a4 z3 j: x! u% L( O2 S1 k
6 W9 p7 e/ C3 X4 A3 N' m. w: ^7 }声音
; U/ v; ~' _, b6 A1 }# c1 P0 x. y4 O) ?9 P C
专家教育部门应向农村倾斜优质资源6 Q9 `7 I+ l* A9 S
: Y6 h y8 e0 B( D“现在很多农村人口都流动到城市去了,适龄入学的儿童也被带进了城市。”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范和生教授说。
" d5 f& W6 B+ |# \6 W7 M7 k% M# S) |: Z& u: U
另外,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是农村“空心”学校越来越多的另一个因素。范和生解释说,很多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教育水平,会千方百计的将其送到好学校,甚至放弃免费义务教育而转向私立学校。2 ~; V, v# j3 c- W! ?8 ^" ?7 Q
! n: i' O4 G/ U5 \
“空心”学校究竟该撤还是该留,范和生的观点是明确的,“师生11:1的比例,显然是对资源投入的一种浪费,孩子也得不到应该有的群体学习氛围。”6 x, F8 q$ L( d! G# N$ A
6 H* r4 c0 C0 s4 t: C
“当地的主管部门应该统筹教育资源,通过增加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城乡教师的交流等方式,让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在范和生看来,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并不能一蹴而就。
+ a' A0 V k/ x9 B# ?% Q' w H: V3 z. r! H. w- G
“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范和生说。3 t- K9 J, t1 J6 k) r" r* X& ]* @
# r/ u5 L& G/ S; L3 E
教育部门学校撤并与否要看家长! Y- s2 {9 f, j- j
) ^3 @# m% f3 K# e2 e9 t+ m针对农村师资力量不均衡的现状,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在我省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教师与学生配比不均衡的情况确有存在,而这几年相关部门也在通过撤并等方式整合教育资源。6 x* J% \9 O4 h3 |2 M1 m
0 q# E8 `/ l, V4 I8 M4 Y! J/ ~7 v4 B
“确实因为生源减少需要撤并学校的,县级政府也得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该工作人员出具的一份材料显示,早在今年1月8日,安徽省政府就曾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其中详细地列出了对县域内教学点、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以及学校撤并的标准。
8 y1 o! b$ X6 e
6 U9 o( Q! O$ U5 @* @" F0 Z/ ]/ T( o9 b在学校的设置上,原则上要求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而农村中小学撤并的程序,除了有严格的流程与规范外,还得按照“一校一议”的原则举行学校撤并听证会,以公开票决的方式形成是否同意的撤并意见。也就是说,如果多数家长反对、学校撤并后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撤并后造成学校超大规模或“大班额”问题突出等现象,都不得强行撤并现有学校或教学点。; {( Z1 m j' t- {# W+ Y: f
; `! ]% Z8 \" _# `9 j7 j+ P0 F+ K
; n3 d) _ L: l. ~* @5 ^% v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