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托巴中文论坛

搜索
查看: 1317|回复: 0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复制链接]

719

主题

720

帖子

949

积分

留学海龟(十四级)

积分
949
加华2019 发表于 2020-2-22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
近日来,肆虐多国的蝗灾引发全球关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如果不加以遏制,蝗虫数量到6月可能会涨至目前数量的500倍。
这也令我国的民众开始担心,蝗虫大军会不会跨越千山万水席卷而来。





所幸的是,专家很快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由于高山阻隔、地理因素差异,此次的沙漠蝗对中国的危害很有限。同时治理蝗虫的牧鸡也跟着火了一把,在不少人看来,牧鸡吃蝗虫,长肥了还能卖钱,仿佛蝗虫只要敢来,就不会让他们活着飞出中国。
不少“吃货”摩拳擦掌
认为“东非不懂蝗的美,加点孜然流口水”




但要知道,蝗灾此前已经困扰了中国人数千年之久,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依旧是一个难题,想靠牧鸡和全国“吃货”把蝗虫吃成稀有物种或许有些过于乐观了。
我们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
今天就来介绍一下,中国战胜蝗虫到底靠的是什么?
全民动员斗蝗虫
1943~1945年,中国正处于战乱时期,长期的干旱加上各水系频繁泛滥决口,给蝗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遮天蔽日的蝗虫不断地吞噬承载人们希望的禾苗。
于是在当时的革命根据地,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灭蝗总动员就此展开。
首先是造势,出于对大自然的恐惧,彼时的人们将蝗虫称为“神虫”,认为是上天降下的灾难,蝗灾来临时靠祭拜敬献、焚香祷告,词曰“远飞上山,勿落入地,今日送神虫,上去无影踪”等等。有人白天捉了蝗虫,晚上就偷偷放了,还跟它赔罪:“不是俺要打的,人家要俺打的!蚂蚱爷可千万别怪罪俺呀!”
山东著名的北关村虫王庙





面对这种情况,各地干部亲赴一线,用生动案例动员民众:安阳有一老汉,有四亩麦子长得很好,不让别人给他打蝗,说是命运,“我没办什么亏心事,蚂蚱不会吃我的麦子”。第二天,麦子连叶带穗不见了,老汉气得在地里干脆放了牲口。干部们利用这些真实案例,让民众自己体会何谓“靠天一场空”。
此外各地还颁布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如一斤蝗卵换一斤小麦,二斤蝗蝻换一斤小米,对表现特别好的不仅有奖金,还会授予“捕蝗英雄”称号,表现差的则会被登报批评。如安阳《剿蝗专刊》十三期的标题“吴金伟、吴东合两班坐飞机,牛全喜、卜年贵两人骑母猪”,在那个重视荣誉的年代,为了不“骑母猪”大家也是铆足了力气。






根据地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开展的工作十分接地气,充分动员了群众,仅靠人工扑打就很好地控制了蝗灾。
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运动式的灭蝗方式依旧存在,但扩展到全国后就比此前只在根据地做动员难了很多,动员全国人民灭蝗不仅效率低,更会耽误农忙。好在此时国家强大了,一方面通过兴修水利,消灭蝗虫容易大量繁殖的“蝗区”,另一方面通过飞机大面积喷洒“六六六”粉等化学农药,非常高效地控制住了蝗灾。从这时起,人力扑打的灭蝗方式逐渐成了回忆。






新时代的灭蝗方式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国终于告别了飞蝗灾害频发的历史,不过主要的治理手段仍是化学农药。起初效果很显著,但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生态被破坏,天敌被“误杀”,蝗虫也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反而导致蝗灾发生频率上升。
这时,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生物防治”,简言之就是这种手段只会杀灭蝗虫,对生态环境却很友好。
鸡鸭可不能吃光蝗虫
首先登场的便是最近大家熟知的鸡、鸭、椋鸟等天敌。例如在我国祁连山的高山草原,大量散养鸡鸭等家禽是草原防治蝗虫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表明散养两个月后,可以降低蝗虫密度60%,鸡鸭肥了还能多卖钱;在我国西北的草原蝗区,建立了多个粉红椋鸟的人工巢穴和栖息地,这种方法增加了大量包括椋鸟在内的食蝗鸟类的数量,能长期控制这片区域的蝗虫。






不过吃吃孤苦伶仃的散居“单身蝗虫”还可以,面对遮天蔽日的蝗虫可就力不从心了。据研究表明,蝗虫一旦开始群居后,会挥发叫“苯乙腈”的物质,苯乙腈不好闻,鸟闻了就不爱吃。如果鸟强行要吃,蝗虫会迅速把苯乙腈变成氢氰酸,这就有毒了,鸟吃了未必会死,但至少会难受。





所以面对成灾的蝗虫群,天敌的捕食是指望不上的,往往都是靠撒化学农药来消灭它们。
神奇的生物农药
与化学农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被炒作很火的生物农药。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一些微生物或者提取的化学物质,它们专门针对蝗虫,要么让它们生病,要么让它们不孕不育,却不像化学农药那样无差别杀伤。
第一个要介绍的是蝗虫病原微生物,包括微孢子、真菌、细菌、病毒等。以蝗虫微孢子为例,一旦蝗虫吃了含有这种微孢子的食物,孢子就会在它们体内迅速繁殖,消耗宿主的能源物质,使它们生长畸形、寿命缩短,甚至失去生育能力。
蝗虫微孢子图
图片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
而且这种微孢子还极易传染,最喜欢蝗虫成群结队凑热闹。我国1986年从美国引进了蝗虫微孢子后,累积防治蝗虫的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在内蒙古和青海草原使用微孢子9年后,依旧在草原蝗虫体内有较高的寄生率。
除了抑制生长发育和产卵,微孢子还能让蝗虫丧失“社交”的欲望,抑制群集行为,安于做佛系散居“单身蝗”,从可持续发展上讲,这比直接杀死它们更有意义,不然鸡、鸭、鸟儿们吃什么呢?
第一种生物农药可以归结为导致“蝗虫癌症”的各种微生物,却人畜无害,有利于生物多样性,所以受到各国的重视。
第二种生物农药是提取或合成的蝗虫、植物的化学成分。例如,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成蝗聚集信息素,顾名思义,能让蝗虫聚集到一起,主要活性成分就是之前提到过的苯乙腈。这种物质能提高蝗虫幼虫(蝗蝻)对农药的敏感性,用苯乙腈处理过的蝗蝻,只需要更少的农药就能杀死;另一方面还可以用苯乙腈把成虫吸引到一个地方聚会,再集中消灭,精准打击。
从植物中也发现了一些对蝗虫有效果的成分,如最早研究利用的印楝素,它能够破坏蝗虫口器的化学感应器官,让它们吃什么都味同嚼蜡,对一切食物丧失欲望,即便勉强吃两口,印楝素对肠道消化酶的作用还会抑制营养吸收。蝗虫对此表示:“我实在是太难了。”
两种生物农药:印楝素和绿僵菌





未来展望
除了以上方法,随着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还会通过多种植大豆、苜蓿等蝗虫不喜欢吃的作物、增加植被数量、改造蝗虫产卵地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防治。可见这是一项颇具技术含量的综合工程,绝非很多人想的放养一些鸡鸭就能愉快解决那么简单。
很多蝗虫不吃苜蓿,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三叶草”





如今,化学农药依旧是灭蝗的主要手段,由于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生物农药的生产能力不高,剂型也比较少,导致生物农药作为防治手段的成本居高不下,短期内难以摆脱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部分化学农药




所幸国家也越发重视生物防治,农业部办公厅制订的《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中就指出,优先采用生物防治蝗虫技术,包括微孢子、真菌、植物源农药等。
2019年,我国生物农药生产企业有260多家,占农药生产企业的约10%,年产值约40亿元人民币,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靠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蝗虫监测、治理体系,发生此前那种大规模蝗灾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蝗虫平时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公众视野,但这绝不代表它是个可以轻视的对手,治蝗向来是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曼尼托巴中文网注册链接激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