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应该还记得,为减少使用塑料袋产生的污染,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多地提倡使用“环保袋”“菜篮子”,甚至推行“禁塑令”,试图破解塑料袋的难题。遗憾的是,这一规定一直难以严格落实。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限塑令”规定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价格的杠杆调节机制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鼓励公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但在很多消费者看来,相比便携的需求,塑料袋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不明显,在不少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限塑令”甚至沦为了“卖塑令”。(澎湃新闻网2月15日)
七年来,对广大消费者而言,“限塑令”沦为了“卖塑令”,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被媒体再次揭露出来而已,尤其春节是中国的购物高峰期,塑料袋的有偿大量使用,不仅仅令曾经被政府彰显环保意识而高调宣传“限塑令”成为废纸明存实亡,更可悲的是反而让卖塑料袋的商场超市赚得盆满钵满。以塑料袋为主的白色垃圾继续在中国城乡满天飞舞,环境污染依然如故,商场超市却举着政府“限塑令”令行不止,反而让卖塑料袋的赚得盆满钵满,的令箭招牌,堂而皇之的向消费者收费,以前消费者进超市是被免费送塑料袋,现在几乎无一例外要花钱买单,形成一个环保的怪圈。
消费者买个塑料袋并花不了几个钱,估计也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在乎这项支出,毕竟采购物资需要更方便的提拿,反正商场超市有得卖,对消费者而言,自然很少会有人主动选择更贵的替代提袋,时至今日“限塑令”终于成了公众笑柄。对消费者而言,倒是那些农贸市场里的小商小贩们相对更厚道,七年来继续在工商卫生环保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眼皮底下堂而皇之的免费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对他们来说,近乎狗血的政府“限塑令”,几乎跟厕所手纸差不多,因为自从政府颁布“限塑令”七年以来,全国各地如出一辙的从来没有职能部门认真执法检查,也就是说事实上七年前从“限塑令”颁布实施开始,政府职能部门就不打算前往执法,因为他们比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立法的代表委员专家们更清楚,这个被彰显环保理念的“限塑令”,相比于中国社会现实,几乎没有可操作性。除了增加消费者的负担外,唯一获利的恰恰是趁机向消费者贩卖塑料袋的超市商场。
消费者七年来默默无闻的为政府沽名钓誉的“限塑令”掏钱买单,偷着乐的商场超市老板们以实际行动力挺“限塑令”,其实早在2008年6月1日开始实施这项规定时,就已经有大量评论质疑其可操作性以及质疑政府有没有真正的决心从各方面检查督促“限塑令”全方位的实施。现在看来,这些质疑是绝对有道理的,事实上名存实亡的“限塑令”实情已经证明了人们的疑惑。早在七年前我就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道:许在中国目前现实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塑料袋将仍然是人们无奈的选择,限塑令能走多远,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七年过去了,果然不出所料。
其实我们看到,即使是颁布这些政策法规且当年信誓旦旦在籍此推进中国环保事业的政府部门,也只是在刚刚颁布限塑令的时候跑到商场超市去检查和罚款,但于事无补,因为超市有钱赚,消费者也不埋怨,大家相安无事,其乐融融,作为市场执法的职能部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谐社会嘛------;至于继续满天飞的塑料袋对环境带来的现实危害,恐怕没有几个人在乎。连一个塑料袋都解决不了,所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口号,很大程度上成了哄鬼的时髦噱头。我早就说过,政府不想方设法的限制制作塑料袋的源头,不严格限制超市商场出售塑料袋,只要还允许生产,还允许销售,就一定有消费有市场,白色垃圾就自然会继续堂而皇之的存在下去。何况七年前那些将环保理念喊得震天响的西方国家甚至包括香港等地区,多年来都难以实行或曾经实行后又放弃,中国却冒进的立法实施,结果沦为一纸空文名存实亡、甚至沦为“卖塑令”也就毫不奇怪、理所当然。
以前送、现在卖钱,这就是限塑令七年来的成果,足以说明很多时候立法太不严肃,不充分论证具体的操作和执法环境,冒然推进,结果不但未达到立法的目的和效果,反而让出台的法规沦为公众笑柄,政府在围绕限塑令的行政执法手段效能上也广受质疑,可谓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大家还记得泡沫饭盒吗?禁了几年又花钱公关解禁了,甚至还有专家学者跳出来信口雌黄的解释,结果现在呢,现在到处又可以看到泡沫饭盒了,白色垃圾反而变得比任何时候都严重,
毫无疑问,在过去几十年来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下、中国已经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从江河水域、土壤空气污染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如何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和恢复,成了政府和公众整个社会应该思考的重大问题;而以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为代表的“白色垃圾”在中国城乡泛滥成灾,则同样应该由政府牵头,从生产制造到销售、使用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尤其是执法部门如何考虑中国国情,实事求是持之以恒的严格执法,否则你立再多的法,也无济于事,不但沦为一张张废纸,甚至还需要消费者来为此额外买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绝不应该是一句空话,遗憾的是,对行政管理或宏观政策制定者来说,不仅仅“限塑令”沦为了“卖塑令”而被消费者买单,就连最近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暴跌而发改委也打着环境保护的幌子公然违约,宣布油价调价机制废止,公众哭笑不得。显而易见,如果“环保”的措施成了政府与民争利的工具,生态文明建设岂不是缘木求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