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托巴中文论坛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0

八旬老人制茶68年 最多一天品茶2000杯

[复制链接]

383

主题

383

帖子

487

积分

留洋博士(十二级)

积分
487
hantao..... 发表于 2017-4-22 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祁门,85 岁的闵宣文在吴觉农先生诞辰 120 周年纪念大会上,他获得了 ” 觉农勋章奖 ”,对于制茶 68 年的老人来说,这荣誉,不亚于几十年前他去布鲁塞尔领取的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奖。 2.jpg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经历了祁红黄金年代的大起大落,闵老现在依然在一线。他最大的心愿是,把老手艺传承下去。从浙江绍兴,早晨五点起床,大半天的路程折腾,抵达祁门时已经是下午2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劝闵老赶紧回家歇歇,老人不肯。“现在是茶叶旺季,得赶着紧回来,万一厂里有事,我也好搭把手,你们自己干活,我在食堂吃完晚饭就回去”。时光回到六十多年前,少年的闵宣文外出求学,考进上海商检局。
3.jpg
19岁开始,每年茶季就在祁门县蹲点,后来上海支援安徽大潮中,正式分到祁门茶厂担任技术员,专注于茶叶的审评和拼配。作为换取外汇的重要手段,闵宣文刚到祁门时,祁门的红茶依旧大部分向国外出口,如何保证茶叶质量、香气、口感的稳定,手工精制中的重要程序—拼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尝遍祁门每一个山头的茶叶,了解每寸土地细微的差别,闵宣文拼配过的茶叶,等级只升不降,会让一批茶叶的滋味、口感和香气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祁门茶厂的黄金岁月里,几乎所有的顶级茶叶都是经过他的拼配、品尝后才出厂,包括作为国礼被国家领导人送人的红茶。
4.jpg
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祁门红茶被作为国礼送给她。这份茶叶就是闵宣文亲手制作。然而,国营茶厂的辉煌最终未能顶住市场经济的浪潮,21世纪初,祁门茶厂改制,一大批老工人流落于各个小厂。在利润至上面前,各种良莠不齐的茶叶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祁红口碑。从祁门县城到平里大约25公里,开车30分钟。“以前,我都是一个人早晨走去,第二天下午再走回来。平里茶好,我们厂里的会计都是挑着现金去收茶,随行还得有一个保卫科的人。”闵宣文老人慨叹。
5.jpg
六十几年前,年轻的闵宣文这个路程步行的单程时间是四个多小时。平里所产祁门红茶以质优味醇著称,1915年,当时的北洋政府筹建“安徽模范种茶厂”,厂址便设在平里。同年,祁红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大奖章和金质奖章。 走进平里老茶厂,大门,车间,操场等一应俱全,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盛况,“那里,是以前最早的厂房,老早就用上西洋设备,厉害嘞,获了很多奖,那边的大烟囱,以前好多人来,都要和它合影。”但是,在这个茶叶采摘旺季,与祁门县城里热火朝天的茶厂场不同,坐拥天时地利的平里老茶厂丝毫没有收购茶草的迹象,印着各式外文的制茶机器安静地放在厂房里。
6.jpg
回到县城,记者向闵老提出能不能领着记者去看看老茶厂,一直很热情的闵老突然不说话了,想了想,坚定地摇摇头。一旁的毕昭纯悄悄说:老厂房都拆了,机器也被偷了,闵老特别难过,你们别为难他,真想去看,回头我带你们去。49岁的毕昭纯也曾经是祁门茶厂的工人,1981年父亲去世后,14岁的他顶职进了茶厂,先是被分在粗制车间干杂活,后来因为脑子灵活又能吃苦,就被调到精制车间学习技术,“2005年下岗后,我先是去广州给亲戚看了两年茶叶店,后来又到县城给琴行打工,做了几十年茶,听讲新厂招老员工了,我就去报名上班了。”走进祁门茶厂的大院,一片狼藉的拆迁废墟里,毕师傅如数家珍的介绍到:“这里是消防池,那边是粗制车间,对面是电影院,隔壁是大礼堂,对,那个是经警的值班楼,以前厂里的警察,巡逻都是配手枪的!”漫步在废墟瓦砾中,记者突然明白,闵老因何不愿领着记者前来探访。
7.jpg
在县城S326道路两边各色广告牌让人应接不暇,内容都是不同品牌的红茶。就在此刻,几辆装载着茶叶鲜叶的面包车向路边的厂房疾驰而去,这是几十名采茶工从大山深处一天劳累采来的茶叶。而此刻,红茶厂内,一群工人已经等待多时,茶青必须尽快进入制作流程,这是保持茶叶清香的最基本要求。接下来是卸货,然后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十几个小时的初制程序后的茶叶,被称为“红毛茶”。然后,经过初抖、分筛、打袋、飘筛、撼筛、手拣、拼配、补火、匀堆等十几道精制工序,一份真正的祁门工夫红茶才能完美呈现。比起初制的程序化,精制工序极其考验手工,有的制茶人学了一辈子,也未必能全部把握精到,可能只掌握了其中的某几道工序。像擅长审评拼配的闵宣文老人,了解厂里所有茶叶原料的来龙去脉,经他拼配过的茶叶,等级只升不降,能让一批茶叶的滋味、口感和香气都达到一个更高水平,而他68年的时间才练就“闵拼”的金字招牌。老师傅们说,2010年新成立的这家祥源茶厂,汇集一大批祁门茶厂的老员工。而这些老茶师们留下来,除了生活,最重要的是希望将老手艺传承下去。“闵老85岁了还在工作,尽管手把手教,但至今也没有人能达到他的境界。”
8.jpg
我们祁门茶厂的,做了一辈子红茶,其实喝得很少,以前在厂里,要么喝大茶桶泡的红茶梗,要么就喝几毛钱一斤的炒青(一种简单炒制的绿茶)”,闵老说。究其原因,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用祁红向前苏联置换战备物资,做茶也舍不得不喝茶,全力支持国家,成为祁红匠人们心口相传的规矩。“我们在祁门茶厂工作所形成的职业素养、人生态度、对做好祁门红茶的精神信仰和操守,是不可能被打破的。在这件事上,我们永远敬畏着或许只有那个年代才被重视的价值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国富这样告诉记者,他曾经是闵宣文老人的学生,现在被这家新茶厂——祥源茶厂聘请为技术副总,每天早晚,他都会接送闵老上下班。现在的祁门,为了祁红传承的不仅仅是“80后”的闵宣文,还有50后的朱华炳、刘云杰,60后的陆国富、沈时钰、江建新、汪权和毕昭纯。可喜的是,还有真正80后的徐乾,90后的戴逵,尽管人数不多,但却承载着祁门红茶未来辉煌的重任。在这些老传承人和新青年的努力下,人们再次看到祁红振兴的希望。

9.jpg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曼尼托巴中文网注册链接激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