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托巴中文论坛

搜索
查看: 304|回复: 0

铸钟人终其一生复刻编钟 30年练就“金耳朵”

[复制链接]

2852

主题

2853

帖子

3885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885

贴图灌水 版主

心圆 发表于 2017-6-9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择一事,终一生”,对铸钟师们而言,这是一种必备修炼。如今,我们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看到听到的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编钟,就是出自武汉一家公司的专家们之手。他们三年雕刻同一种纹路,十年研究如“头发丝”般的蟠虺纹,三十年练就“金耳朵”……(摄影/王淼 撰稿/刘婧 腾讯大楚网)
0.jpg
70后的王为钢工程师擅长青铜雕刻,在这里一坐就是二十余年。他的每一天过得像“复制、粘贴”一般重复,陪伴他的只有一张图纸、一把刀,王为钢说:“曾经有学徒呆不了三天就辞职不干了。”
0 (1).jpg
20年前,王为钢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走进了武汉东西湖的这个沧桑小楼。当时他还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无数次地想过要离开。但是“晚上小孩睡着后,拿起模型反复看,心里又平静了”。在无数次自我对话后,王为钢理清了自己的内心:对编钟有爱。
0 (2).jpg
在王为钢的职业生涯里,成功复制曾侯乙墓尊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个曾侯乙墓尊盘精美绝伦,被专家称为“惊为天人”,但因为太复杂精致,无法翻模,只能创作还原。这件事,一做就是三年,一千多个日夜坐在小角落里,王为钢默默地和“曾侯乙”对话。
0 (3).jpg
1978年与曾侯乙编钟同墓出土的青铜建鼓座也非常特别,现在正在进行复制。这件青铜神器有无数条首尾缠绕的蟠龙奋力向上,形状纷繁缭乱、变幻莫测,宛如无数生灵托举着生命的火焰,而这些蟠龙只能创作还原。
0 (4).jpg
一毫一厘的雕刻,日复一日的繁琐,“很多工艺说出来就一句话,但做到至少是几年。”编钟研究第五代传承人陈世辉高级工程师感慨道:“沉静下来,成年累月的做一件事,这样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所谓的耐心,还有历经挫折之后依然初心如故。“记不清被专家们挑刺多少次,一切从头再来,这种过程,20年里一直在重复”,王为钢说。
0 (5).jpg
制作编钟模具需要先将蜡模倒好,然后再通过这些刻刀工具进行精雕。
0 (6).jpg
负责翻模工序近30年的李成功工程师笑言:“这里时间是静止的。”
0 (7).jpg
在蜡模班组,这里的阿姨们一做就是二三十年。白天研究磨具,晚上自学乐理。
0 (8).jpg
倒模分为阴模和阳模之分,师傅们要先将模具倒成阴模,然后再次倒模后再倒成阳模。倒好的编钟蜡模有时候需要进行再次测量尺寸,便于后期修改。
0 (9).jpg
在倒模工序后,工厂会在车间熔炉对编钟进行熔炼。
0 (10).jpg
就算在炎炎夏日,师傅们也要顶着酷暑在熔炉旁熔炼。
0 (11).jpg
这是熔炼出来的编钟原色。工人师傅们还要对编钟进行打磨,调音等工序。
0 (12).jpg
年近60岁的全国劳动模范、高级工程师刘佑年,拥有一双“金耳朵”。30年间,经他打磨调音的编钟多达千余口。
0 (13).jpg
负责调音的师傅通过打磨编钟内壁厚度来调出准确的音符。
0 (14).jpg
调音是一个比较细致的活,需要一遍遍来调整,每次都要通过音准设备进行测量。
0 (15).jpg
调好音后还得对外部的粗糙轮廓进行精细打磨,以还原古人编钟的精彩细节。
0 (16).jpg
在工厂内总能看到师傅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场景,现在厂内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传统编钟制作的行列中来。小张和小李就是刚刚毕业的美院研究生,他们来到这里主要负责编钟支架的彩绘工作。
0 (17).jpg
一辈子做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就是铸钟人。正如《从前慢》所述,“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认真地慢下来是如此可贵。
0 (18).jpg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曼尼托巴中文网注册链接激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