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 i8 a/ Z8 p$ D
美军士兵被炸照片# x, @2 N: D/ Y
: V! N4 s+ i( m) S5 o. R
' |; h; L( V8 Y- [. P$ V; P
美军士兵近照
/ ]) Y; T# j( n# T9 @
, M4 a) l( S6 r$ _7 R. I6 G
6 V2 k$ ]; P$ R m美军士兵近照青年参考9月12日报道美联社9月4日发布的一张照片,在美国国内不期然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这张由美联社女记者雅各布森拍摄的照片,记录了一位年轻的驻阿富汗美军士兵被火箭弹击中后,垂死前的惨状。由于此前美国媒体很少公布此类照片,该照片一经发布,迅速引来各方热议,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甚至为此大发雷霆……% p" }: ]/ w5 t8 O" N- Y
美联社女记者发现垂死士兵( M1 ~& u# `1 Y) E! t/ Y }! O5 D
照片中这名士兵叫乔舒亚·伯纳德,来自缅因州的新波兰特市。事发当天的8月14日,他所在部队在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省执行任务时,遭到塔利班武装的袭击。据美国《侨报》报道,当时在场的美联社战地摄影女记者雅各布森在自己的日记里如是记录道:“当天随军乘直升机抵达战地后,我们一帮女人和援兵留在后方。”她经过多方努力,方才获准到前线采访。军方车队刚抵达塔利班控制的达汉尼镇,“四面八方就开始了战斗”。" C% t. ^7 O0 B
等到有机会进入镇内的一座建筑后,雅各布森才得到消息:她在美联社的同事、另两名摄影和摄像记者中的一人被炸断了一只脚,另外一人则折断一条腿和数根肋骨。% o3 \+ h' @5 ]8 H2 A
日落西山时,塔利班的步枪和火箭弹仍攻势不断。“我察觉一名士兵受了伤,他与我相距10米,双脚被炸得仅皮肤勉强连接。”这名伤者正是伯纳德。据雅各布森回忆,当时的伯纳德,不停地在重复一句话“我无法呼吸……”。2 j* N0 h9 O$ m9 R2 p9 b0 A
雅各布森伏在地上,完成了艰难的拍摄。后来她才得悉,这位伤者已经在战地医院的手术台上不治身亡。于是她决定将照片予以公开,因为她认为,身为战地记者,“就是要为当下和历史记录下战争的种种”。& V, x0 x1 x* J. I+ d- g" B
媒体和政府有默契 一般不发阵亡照片8 r C# y2 |' w
事后了解到,对于这张照片的公布与否,美联社确实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纽约时报》报道说,就在相关报道撰写的过程中,一位美联社记者造访了伯纳德位于缅因州的家,与伯纳德的父母做了一番恳谈。交谈中,两位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伯纳德生前的一些照片,同时提出了一个条件——不要将照片予以公开,否则对于他们将是一种“更深的伤害”。 v7 V3 Q3 P* r: ?6 r
“毫无疑问,这张照片极具新闻价值,他展示了一个有关牺牲和勇气的故事。”在谈及此事时,美联社的一位高级编辑达尼谢夫斯基坦诚当时的两难境地,“然而我们也深深理解伯纳德父母不让照片被公布的心情。在忠实记录战争真相与尊重烈士家属的心情之间,我们难以取舍。”
( A: y2 F4 z; M3 Q3 `9 f除此以外,对于美国新闻界的“行规”,美联社不会不知。3 T$ Q o' B: {+ {
自海湾战争以来,美国媒体和美国政府形成了一种默契,就是美国的士兵在战场上阵亡,媒体一般不发相关照片。另外美国政府也特别强调,如果士兵阵亡了,他们的家属不应该从媒体上得到亲人阵亡的消息。美联社倘若打破这个“行规”,将面临来自官方的巨大压力。
2 z2 ?* c) e! M% v: p尽管如此,在经历了一番内部讨论后,美联社仍旧决定“忠于自己的良心”,将照片予以发布。在解释其目的时,美联社说,它决定“公开一种形象,来传达战争的严酷和参战的年轻人所作出的牺牲”。在随后给客户们的简报中,美联社补充说,这些文章和照片“生动地反映了作战时的情形,体现了伯纳德的性格和背景”。5 A+ I6 v+ M3 F! q% `
美国防部长震怒 给美联社总裁写信9 A) I1 {, Y" E/ b# [/ J. \6 @
不出所料,照片的发布引来美国国内各界的激烈反应,其中五角大楼的反应最为强烈。据5日的《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愤怒地指责美联社,违背在阿富汗牺牲的年轻士兵的家人意愿,发布这名海军陆战队士兵的照片。在给美联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汤姆·柯利的一封非常严厉的信中,盖茨说道,该通讯社的决定“令人震惊”,这不是合不合法的问题,乃是关系到“判断力和起码的礼貌”。4 B) G+ P3 d, B( N) c; m
据《纽约时报》报道,事实上,早在美联社发布的文章和照片还未见报时,盖茨就打电话给柯利,要求他改变决定。据盖茨的发言人透露,盖茨对柯利说:“我请求你尊重这个家庭的意愿。”挂上电话后不久,盖茨给柯利发了信,信中写道:“美国人民了解,死亡是战争的一个可怕而不可避免的部分。”但他说,刊登这些照片违背了伯纳德家人的意愿,“肆无忌惮地背离了9·11恐怖袭击以来大多数记者和媒体,在报道军事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克制。”# k M1 `6 e" l/ x
而美国媒体对此事的反应也颇耐人寻味。据了解,有至少20家报纸将该新闻置于头版,但对那张饱受争议的图片,却没有一家将其置于头版,只在内页刊登。西弗吉尼亚州一家媒体的编辑坦诚,在是否将照片置于头版的问题上,报社曾经历了“数小时的激烈争论”。- M8 G4 H+ ]. O) e+ v: t# X v; C1 Z
一些媒体对美联社此举持支持态度,一份名为《智者》的报纸这样写道:“很久以来,对于战争的伤亡,美国民众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由国防部公布的抽象数字。我们深信,明白每个数字都代表一个鲜活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为我们做出了极大的牺牲。”! H8 K4 t4 ~5 e7 ?
然而,并非每个媒体都这样认为。在伯纳德家乡所在的新波兰特市,一位当地报纸编辑表示,发布这张照片是一种“低级趣味”的表现。很多媒体认为美联社没有顾及死者家属的感受,是“不合适与不人道”的。
]- S5 A# |+ K* c* q0 w而民众对此的反应之强烈也不遑多让。据报道,一名妇女在《智者》上看到照片后,愤怒地拨通了美联社发言人保罗·科尔福特的电话,向美联社提出抗议。另一名妇女则在Twitter(发表微博客的“推特网”)上发言道:“作为一名退休海军陆战队战士的妻子和一名驻阿美军士兵的母亲,我认为美联社的这个选择令人作呕。”保罗·科尔福特对《纽约时报》坦诚,在照片发布后,美联社收到了大量电子邮件和来电,许多都是对公布照片之举表示谴责的。7 x$ u8 y. n T& f1 B! e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民众对美联社此举表示支持。一位名叫丹·卡哈兰的阿战老兵以感同身受的心情,在给美联社的信中写道:“这是我所读到的最为真实的新闻,我要感谢雅各布森的忠实报道。”另一位读者则说:“尽管战争带来的死亡与血腥不是我们所愿见到的,但它们对于还原战争场景来说必不可少。在伯纳德阵亡照片的发布上,我赞赏你们的勇气。”2 G/ H( ~4 e1 h2 z6 A, G: n
越战时媒体翻版舆论厌战的先兆?
0 z, v& G5 j" x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联社之所以敢于打破“行规”,正是舆论对于阿富汗战争厌倦的表现。众所周知,越南战争期间,正是一些媒体对前线战事残酷的报道,促进了国内反战情绪的高涨。当时甚至一度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越南华裔战地摄影师黄幼公的那张摄于1972年的《战火中的女孩》,加速了越战的结束。此语尽管夸张,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媒体的威力。也正是认识到了这种巨大的力量,美国政府才在随后的海湾战争后加大了对媒体的控制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国内舆论的效果。6 J0 b% |- U) n& V2 J, k, |% |- N
而今,美军将战略重心集中到阿富汗,但当地的形势却无明显起色。同时,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伤亡人数直线上升(8月份美军在阿阵亡人数达47人,为单月新高),不断拷问着美国民众的耐受力。在此情况下,美国驻阿最高指挥官麦格里斯特尔又力主增兵,遭到了国内大多数民众的反对。哥伦比亚电视台9月2日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41%的民众要求奥巴马从阿富汗撤军,只有25%的民众支持对阿增兵。6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甚至称,美国很多权威人士认为对阿战争正陷入“越战式困境”,可能会毁掉已趋暗淡的奥巴马的前途,呼吁奥巴马政府“三思而后行”。4 s, ~ W' n- T! o# z* B" v2 Z/ y
在此语境下,美联社此举分明又勾起一些人对于越战的惨痛回忆,可能掀起新一轮的反战浪潮,而这显然不是骑虎难下的美国政府想见到的。由此,美国官方的震怒,便不难理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