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版),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配图“玄奘像”,是绘制于镰仓时期(1185—1333年)的一幅日本绢画。在日本学者松本荣一等论证画上行脚僧为玄奘后,此画就广为流传,不仅出现在多种有关玄奘的书籍封面、插图上,2005年还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成为玄奘的“标准像”。 但这幅画在细节上疑点颇多,比如画上行脚僧耳朵上戴的大耳环,是佛教“成就派”苦行僧的习惯;行脚僧脖子上挂的骷髅串饰,是佛教“密宗学派”的配饰,而玄奘是“法相宗”的创立者,身上不应有成就派或密宗学派的饰物。②此外,画上行脚僧衣着华丽,和敦煌石窟等处壁画所见僧人“身穿窄袖裙衫,脚蹬木屐”的简朴形象不符。③
高中《历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13课《辛亥革命》的配图“宣统帝溥仪”,是一张来历不明的照片。溥仪留下很多照片,但从未有资料提到过这一张。 经过学者比对,照片上的男孩穿的是清朝官员制服——补服,头上是一至七品等官员戴的顶镂金花座“朝冠”。按照礼制,溥仪作为皇帝,无论退位前后,都没有机会穿此衣服。唯一可能的解释是,溥仪出于好奇,试穿过这件补服。如研究者所言,“对比溥仪在位、复辟时期的照片,这张出处不清的照片代表性不强”“无论图片中人物是否为溥仪,有此服饰都缺乏历史感,甚至存在伪造史料的嫌疑”,很容易误导学生。④
高中《历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10课《鸦片战争》配有一张签约图片,图注为“中英《南京条约》在南京下关江面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时的场景”。这是一幅油画,其作者信息、绘制年代、表现内容等,教科书都没有交代,笔者也未能考证确切。 最新的2017年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也使用了这张油画,标注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从图上看,几名中国人穿的都是普通长袍,而没有穿官服(即补服)。按理说,签署《南京条约》这样重要的外交场合,中方代表耆英等,肯定是要穿官服出席的。⑤这幅油画所反映的,究竟是不是《南京条约》签署时的场景(或者说,此画是否忠实反映了《南京条约》签署时的场景),相当可疑。
高中《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六单元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中,配有一张图注为“孙中山等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前合影”的照片。在一些书中,这张照片还被标为“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等。 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于1912年1月1日晚上10时,在南京总统府(即原两江总督府、太平天国天王府)举行。据曾作为江苏省代表,参加典礼的袁希洛回忆,“这庄严的典礼以在夜间的缘故,当时摄影记者未有镁光设备,不能摄一张照片,殊为可惜”。⑥另外,照片上出现的于右任、蔡元培,在就职典礼举行时,也都还没到南京。 那么这张照片拍于何地呢?按照1912年商务印书馆《大革命写真画》的记录,此照片反映的应是“中华民国参议院正式开会”。临时参议院成立于1912年1月28日上午,开会地点在原江苏谘议局。⑦我们所见的这张照片,就是孙中山和各省代表,在参议院门前合影。 值得肯定的是,在最新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中,这个错误已经被改正了过来,图注被替换为“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高中《历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16课《抗日战争》开篇配有一张标注为“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的照片,图片旁为课文导语,“1945年8月15日12时,从日本广播电台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帝国政府已受旨……’这是日本裕仁天皇在宣读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诏书。”图、文在这里起到相互解释的作用。 如课文所说,《终战诏书》(即教科书中所说“投降诏书”)是裕仁通过广播发出的,此前由日本放送协会派出的8名工作人员帮助裕仁录音,录音地点在皇宫里的天皇办公室,时间为1945年8月14日23时20分。⑧再看教科书上的这张照片,裕仁身着和服,站立面对众人宣读什么,显然不是录制《终战诏书》时的情景。 按照1947年曹聚仁、舒宗侨合著的《中国抗战画史》一书所说,这张照片为“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天皇向议会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对盟国投降”,此说法可能也不准确。1945年8月14日10时30分,裕仁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会上重申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参加御前会议的首相、国务大臣、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等表示,“眼下是以接受对方的要求为是,望尔等亦能如此”。⑨此外,未见有关裕仁向帝国议会通告的记录。 由以上案例管中窥豹,可知现行历史教科书在配图方面,尚有较大改进空间,希望未来教科书修订时,能更加注重配图与照片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