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环球邮报》10月4日刊发一篇题为《北京电头》的署名文章,介绍了该报两代驻北京记者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的亲身感受 ……2 d% {5 t0 L5 H* I: [5 T* V# e
50年前,一名精疲力尽、头昏眼花的年轻记者在经历了从香港启程的两天火车旅行后到达了北京。尽管最后到达旅馆时已经是夜晚,但弗雷德里克·诺萨尔却马上出发前往附近的天安门广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庆典。
1 i* B0 a3 M. K: C' f( p
/ Y. c( q/ p b! c" S: e加国记者感受中国变化/ S* o) C. X$ P5 l& K
在那之后不久,诺萨尔就向《环球邮报》发回了一篇报道。这是首篇由一名西方记者从当时通常被人称为"红色中国"的地方发出的报道。文章刊登在1959年10月5日《环球邮报》的头版。它对中国共产党建国事业的规模和方向充满了敬畏和焦虑。50年来,这种敬畏和焦虑混杂的情绪仍然可以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找到。 h$ M+ g, n6 r; P: Q1 ^/ [
报道说:"晚上,北京是一座色彩缤纷、充满欢庆气氛的城市。白天,无数自豪和欢乐的中国人组成的人群沿着宽阔的林阴大道川流不息。""民族情绪是那样浓厚,任何不习惯大规模游行场面的西方人看到这种情景都会惊诧万分。", n) N* O6 x' t* Q: @
诺萨尔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拥有7亿人口的国家(今天它有大约13亿人口),但是他对中国众多的民众印象深刻。他在1962年的回忆录《北京电头》中写道:"中国的共产主义者拥有一个很多国家没有的优势。如果一个人不能完成工作,他们就有两个人可以去完成。如果500人不能按时建成一幢大楼,他们可以再派1000人。"他又说:"让数亿人以低工资工作,国家必将获得发展。"这句话被证明是有预见性的,因为在经历了上世纪60和70年代的蹒跚发展后,中国凭借90年代和新世纪的经济进步震惊了世界。
" v% f+ \) c4 D2 X( @7 }' ?诺萨尔会为他的北京见闻感到吃惊一点也不奇怪。《环球邮报》如何能够成为第一家在北京设记者站的西方报纸是一个相当曲折的故事。诺萨尔获得这个任务几乎完全出于偶然。《环球邮报》编辑奥克利·达格利什给他打电话提出这项计划时,他还是一个3 1岁的奥地利裔记者,并偶尔为《环球邮报》撰文。
- S0 Y3 H9 M0 j4 ]4 \' b* n0 C0 w达格利什向中国当局游说了多年,试图在北京开设记者站。后来有消息说,诺萨尔已经是北京任务的第三位委派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