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圆 于 2018-3-9 21:20 编辑
骗子最爱骗的群体是哪个?毫无疑问,非女大学生莫属。面对骗子的虎视眈眈,女大学生们该如何自保呢?在三八妇女节之际,看看以下案例,或许能为女大学生们支支招。
电信诈骗早已司空见惯,但当一个按套路出牌的骗子遇上机智的女大学生,那也只有被套路的份。福建一位女大学生,遇到了一个骗子冒充老师,让她帮忙转钱送礼。女生深知这是骗子的套路,但她没有拆穿,而是抓住对方贪婪的心理,反向忽悠骗子。
女生先是在电话里爽快地答应给“领导”汇款,还谎称自己账户里有8万元钱。骗子一听有8万直接懵了,高兴到不知道怎么接话……但随后他就反应过来,立即要求该女生汇款4万元给“领导”。
女生机智地应变道,支付宝今天20万元的转账限额已经到了,不能再转了。“需要你先转60元的手续费给我,我才能转账。”意外的是,骗子还真的被忽悠蒙了,回复女生说“你把账号给我,马上转给你”。几秒钟后,骗子在同伙的提醒下又改口,企图说服女学生去汇款。 双方多次交锋,最后骗子惊觉自己被套路了,竟在电话里高喊该女生套路太深,还称要报警抓她,令人哭笑不得。
【真实案例多,女大学生易遭骗财骗色】 然而,能够套路骗子的女大学生毕竟只是少数,更多时候她们还是受害者的形象,但这些惨痛的教训也足以令安全意识薄弱的女大学生深以为戒。根据以往的真实案件,骗子的目的无外乎骗财和骗色。
骗财上,2016年轰动全国的徐玉玉诈骗案最令人悲痛。当年8月,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徐玉玉接到了一通陌生电话,对方以发放助学金为由指示其汇款,结果骗走了她9900元的学费。当晚,徐玉玉和父亲就前往派出所报案,但没想到回家的路上,徐玉玉因伤心欲绝突然晕厥,不省人事。后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没能挽回她18岁的生命。之后,揭阳一女大学生也因被电信诈骗团伙骗走学费而选择跳海自尽。
电信诈骗可以说是骗财的主要手段,一旦接到相关要求汇款的陌生电话,都应要提防,尽量做到理性、冷静,然后保存证据,及时报警。除电信诈骗外,兼职也经常会成为骗财的陷阱,不少女大学生都曾因找兼职而有财物损失,近期多发的则是贷款陷阱。 兼职和贷款在骗财之外,也时常会成为骗色的手段,湖南一女大学生就曾应聘兼职模特而遭假摄影师骗色。在网上偶然看到了该女大学生兼职模特的信息后,心生歹意的男子就冒充起了模特公司的摄影师,获取信任后将她骗到旅馆进行猥亵,并拍摄了私密照片。之后,男子多次以传播照片相要挟,又在酒店、公园等地猥亵、强奸该女生。
像这样因约拍而遭遇强奸的女生并非个例,去年12月南京警方曾抓获一名网红“恋爱大师”,该男子以约拍为由性侵了多名女大学生,并偷拍下性爱视频。但愿意报案的受害女孩却并不多,有的理由还令人哭笑不得,“因为他长得帅,身材好,谈吐不凡,我就当是艳遇了,要是猥琐油腻中年男,那才叫性骚扰。” 另外,搭乘黑车也容易出事,近几年曾频繁发生过女大学生因搭黑车而失联的事件,好一点的是被囚禁性侵,严重的则直接遇害。因此,在兼职、贷款、交友、打黑车等事上应当要慎之又慎,平时外出最好结伴同行。
【警方做测试,多数女大学生轻易上当】 为何女大学生易成骗财骗色的受害者?这个测试应该会给人一点思绪。2014年9月9日,南京市栖霞公安分局民警在仙林大学城进行了一场安全防范意识的测试。警局安排一位一民警驾驶一辆私人牌照的迈腾轿车,在一所高校内随机选择了2名路上经过的女学生。民警以询问图书馆怎么走为由,请2名女生上车“带一程”。事后两名女生在接受采访时都觉得,“在校园内,且又是白天,应该没有危险。”“看他很面善,不像坏人。”
在校内完成测试后,民警又驾车在另一高校门外的公共汽车站上,想等候公车的2名女生问路。巧合的是,民警问的地方和2名女生去的是同一个目的地,于是2名女生不疑有他,打开车门搭了顺风车。
当天民警一共“搭讪”了5名女生,4名都上了车,只有1人因为“急着赶去上课,没时间帮忙带路”,所以没有上车。4名上车的女生从头到尾没有问过车主叫什么、什么单位、从哪里来等个人信息。民警结束测试后认为,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整体比较薄弱,并在网上公布了这条测试结果。
新闻传出以后,引来了网络上的各种讨论。不少人觉得女大学生轻易上车是因为贪慕虚荣。开车的民警长相帅气、面相和善,又开着私家车,女大学生很容易就“上钩”了。网友评论中有人调侃,“要是开辆法拉利去,车顶都坐满了”,“换大叔和面包车啊,保证没有上车的”…… 但也有网友持反对态度。上车的女大学生或许疏于防范,但她们耳帝目的只是善意的帮忙,却无辜被冠上了拜金脑残的误读,着实冤枉。 还有人提出,测试样本只有5人,数据太少,加强安全防范是应该的,但女生的善良不应被扭曲。不少女大学生也在网上留言自证,“这数据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女大学生,搞得好像女大学生真的很无脑一样,起码我身边的人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就没有上车。”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这是社会信任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人上车,他们会否说社会冷漠,缺少热情和基本的信任呢?”有人能一路搭车到西藏,也有人闹市被黑车骗,这都是个案,不能因此就叫所有人“不要相信他人”。若是你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譬如车子抛锚),下车求助于陌生人,却遭到了冷漠对待。那时你还会赞美别人很具有保护意识吗?
尽管如此,女生加强安全防范始终是很有必要的。警方提示日常需要留心以下几点: 1、不要跟陌生人走,即使是小孩、老人、孕妇……孱弱下也可能掩盖陷阱。 2、遇到搭讪问路,可以指路但不带路。 3、杜绝乘坐“黑出租车”,不与人拼车。万不得已上了“黑车”,记住车牌号通过电话、短信告知家人和朋友。 4、夜晚尽量不要前往偏僻地段,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更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 5、天黑回家不要走楼梯,电梯站在靠按钮门边。 6、夜间外出,尽量找人陪,即使离家很近。
【为什么被“黑”的总是女大学生?】 大学女生是同龄女性中的高知识群体,她们的价值观、行为取向理应具有典范作用。但事实上,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女大学生”一词却往往更多出现在负面消息中。 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曾于2011年发表统计数据,从图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女大学生相关的新闻报道,网络媒体的议题集中最多的是“身体”、“工作”和“情感”。这其中“身体”是网络媒体长期形象构建中的核心内容,且多聚焦在“被骗”、“被救助”的受难形象上,凸出了女大学生在生理和心里方面的弱势形象。
对于女大学生的“学习”、“公益”等参与的内容报道数量明显较少,由于正负面形象报道的比例失衡,导致公众的潜意识里,女大学生往往和负面报道挂钩。这种狭隘且有针对性的倾向,在真实还原女大学生完整面貌上显然是不客观的。
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体系里,媒体通常也以男性主导价值观选择和创造着媒介中呈现的女性形象。一方面浮夸的消费主义将女性价值和物质消费紧密联系,尚未走向社会的女大学生由于价值观世界观并不成熟,容易迷失在物质消费的诱惑中,导致出现与金钱或身体挂钩的负面新闻。
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的类似负面报道往往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这也反过来催动媒体选择性报道能够获得更多关注的题材。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女大学生的社会形象也就日渐遭到定型。网络话语权上的弱势,让女大学生想为自己发声、正面塑造群体形象时容易遇到更多阻碍,长期以往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种特定的新闻框架如果被反复扩大使用,就会把特定的观点强加给受众,长期以往就会造成大面积的误读。女大学生是社会建设中重要的组成力量,这一群体的形象需要重视对其的正面解读,这是媒体在传播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基本社会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