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华裔男子透过私人中介购买往返中国的机票,却差一点遭遇「有去无回」。机票虽然在飞去中国时没问题,却在准备返温哥华时被航空公司告知,该机票是不法集团透过假信用卡购买,事主需重新购票后才得以登机。而充当中间人的一名华裔青年原来亦是受骗者,本想兼职赚点外快,却不料堕入陷阱,最后还需赔付包括该事主在内的数名「顾客」共6000元。 0 U5 g. e) G' J& h! ^$ v
本报日前报道的「华女求职遭骗近万」事件引起读者高度关注,一名华裔男子特别致电本报讲述被骗经歷,希望提醒其他消费者防范上当。
# D/ V( _; E; s% X
$ m4 O' S6 ^! _4 \0 ^+ L r% {华裔A先生忆称,他于2008年1月份在网上看到一则广告,对方自称是某航空公司的「内部代理商」,可以提供低于市场价格300元的「员工价」购买往返中国的机票,全部都有电子票据為证。由于价格实在吸引,A先生最后以700元现金购买了一张4月份从温哥华往返北京的机票,并获得了电子票号。 " h! w& Y. ?4 g0 b
- b" R5 X* \! k& ~( ?/ ~( h2 A1 s
他表示,飞去北京一切正常,但在准备回温哥华前的一个星期,他突然接获航空公司的电话,称其所持机票是透过来歷不明的信用卡于美国购得,已被註销。因当时正处一票难求的旺季,A先生费了不少劲,几经周折才能高价买到机票返温哥华。
1 ^$ i2 \+ |& a& q: L* u+ V2 r" B$ G, b- j5 W
A先生强调,当时的机票中介是一名华裔大学生B,B自称也是透过网络找到所谓的「内部代理商」,通过其「员工价」转手推销了约20张机票。在听到A先生的遭遇后,B才发现票源有问题,尝试与对方协商退款,但在第一次接通电话后,便再无法联繫对方。B最后只能自行承担赔偿,将包括A先生在内的数位顾客共6000元购票款全数退还。 9 [( k* }& f7 T6 \7 D
- @& u* }% k9 GA先生希望透过本报再次呼吁公眾,透过互联网找工作或购物一定要十分谨慎,防止上当受骗,他说「看上去太美好的事情很可能隐藏陷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