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网9 W* i: j/ f# R' a
. B5 }1 E" G: T2 u7 D2 k
贵州瓮安少女“非正常死亡”个体事件,在一周时间内演变为围攻县政府大楼的“打砸烧”恶性群体事件。如果政府信息始终公开,这件事会发生吗?记者王维博为此前往瓮安当地调查,在10多天的采访过程中发现:# H! G& g" o% [4 n' D6 b. A
; s% x. r! R- p% q/ i. T( j记者不在当地部门登记就不予采访配合;死者家属和当事人在接受采访时,被当地干部全程“陪伴”;提供给记者的《简报》被有意过滤;当地十多名教师被组织起来,到网上集体跟帖引导舆论……
' Z S: _: |; g
' f: D1 `$ r+ e- o/ z+ t9 A+ l“有进步的是,对此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当地官员也开始反省。”王维博对《青年周末》这样说。3 s/ {$ |. F$ V; s7 ?
" W: v. Z1 I5 G" X; {
◎面孔
2 Q1 b7 D! j5 t4 U+ l( n2 l
2 ^* [* _/ Y' P- J3 i, T王维博,《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媒体从业6年。5 ?: g# p" x1 I/ b, P
: ~6 O" d- |7 _& I# F◎声音
+ C; f+ W) A6 V7 {& |" p( ~) E# a/ Y' J6 U
“监控”、“封堵”,这些词汇是对媒体旧有的思维习惯。+ P0 b" v9 W% R1 R) ^
" t! k0 ~9 K" \+ {8 u
■记者不登记不予配合采访7 x( V8 v& B0 I
% {" n0 z& q% [7 j
7月3日晚到瓮安,我到的第二天,县委书记和县长就被免职了。
+ O9 j3 B( U5 t1 @0 r
7 D3 W; c5 e ^8 z7 I在距离瓮安县城两三公里处,有一个收费站是进瓮安的主要路口,站内专门用红纸贴了一个告示牌,上面大标题写着:“欢迎中外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接待电话和手机号码都在最下面赫然在目。+ G2 M6 H7 f# a1 T) M5 }$ W
+ W' e: M. g) [( S/ C2 X0 X% D. m* n
不过我们并没有拨打那些联系电话,而是按照过去我们在做新闻调查中通行的做法,直接进城,准备去找当事人。. H4 G8 f+ U8 f4 B. l, a; J1 m- e9 T# f
% |) v9 B6 m: Q在瓮安城里的大街上,到处都是挂红袖章的巡逻人员,一些主要街口都站着武警。多处都挂着横幅,上面写着:媒体记者朋友们,你们辛苦了!等等。这些标语都显得很热情,至少表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一种姿态。
2 a# s$ B; k* W P2 I: L
/ s' C+ S7 y/ U8 Y! {8 S q5 M5 y5 Z8 R8 S
2 U" D* {7 D2 O) v■6月28日,贵州瓮安,一警察望着被烧毁的公安大楼
2 q4 O* i; [# Q3 ?0 f: N5 }0 q, r$ R: ?1 o
但是,采访被要求出示采访证。这个采访证是“628事件处理小组”发的。记者到该部门登记“认证”之后,会领到一个采访证。如果没有这个证,很多地方都不接待采访,尤其是在政府官员这一块。
2 [) ~* s7 L* Z0 `; ~, E5 _' x1 s# N2 O! F
一开始,我们没走这个程序,没办这个证,导致在采访中阻力很大。到死者家属所在的玉华乡后,当地干部就层层盘问和阻拦。我们拿着自己的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都不行。在死者李树芬的家里,记者遇到了县委宣传部的人,跟他们理论了一番后,他们才勉强同意让家属接受采访。. c7 g M& k; y; V8 d y
* x3 R- N6 Z- N( A% R# K
第二天,我们赶紧赶回县上,把这个证办了。这个证一方面确实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保障,但另一方面,应该也是为了便于他们掌握媒体记者的采访对象和采访动向。
# e5 h8 i( B9 D( N# {- @9 Y& i2 Y- }
■死者家属由当地干部24小时“陪着”
# |7 S4 H) `# U: F
9 n5 ]- U/ i6 K S2 M总的来说,这次事件发展到后来,当地政府还是放开了媒体采访。只要办证后,一般就不会直接阻止记者的采访。但7月3日和4日,记者在采访死者的父母和哥哥等家属时,都是当着当地官员的面。有村干部、县宣传部人员坐在一旁全程陪同。
0 c0 c$ _6 P( {' l
, n! O) i' ` C- \/ {看起来,家属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敢多说话。有些记者会瞅空儿,偷偷把个别家属叫到一边去,花几分钟时间私聊几句,也许能得到一些东西。不然,家属所说的话,就都是此前在发布会上已经公开的那些信息。
, \5 L7 }! H+ n* q2 z* N8 V
) y7 I- z1 Q: V4 Z最后公布的事实真相,与此前的网络传言完全不同。当然目前还有一些疑点没有最后公布出来,比如这个女孩自杀的原因动机等等,但基本上排除了他杀、奸杀等种种网上说法,这其实是有利于官方这一边的。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不让记者自由去采访呢?6 q1 E. g8 Q6 f
$ ~2 b- `5 k" ^( W: m
我想,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应该是当地官员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希望媒体能尽量从正面进行报道。这样,他们就势必会加强在工作程序上的一些管理。就是说,他们不阻挠记者采访,但想把记者采访控制在自己可控的范围之内。- A/ d2 u( T' m3 }% H3 ~ [+ A* a: x
# B% I9 V! n! l5 i" F他们更多是希望记者能帮助他们辟谣,通过媒体舆论来稳定人心。但对大批的外地媒体,具体报道内容他们又无法控制,就只能控制采访过程。
! R( ]1 ~ q, J! H7 k
4 I% [) X' ]$ h, M' o% O这其实还是过去那种传统的思维方式。2 S) \& t, O2 a
9 I) r- g7 E% ]7 ?# R后来对那三个现场当事人的采访,是各家媒体联合采访,当然也是有官员陪同。
: @8 B/ X+ s9 R8 G8 Z* ?1 Z& C+ h" R: u
当事人的说法,也跟新闻发布会的口径都完全一致。
4 ^4 `8 t6 a# N# P# P% d' r
( l0 u5 j1 E$ l8 @! H; P6 e6 e■给记者的简报被“过滤”
: ~& [9 p% S5 o) L3 i0 g8 K1 Y
0 W5 z8 G) j% s$ T6 g我们三个记者主攻不同方向,我主做政府官员在该事件中的反应。“6·28”当天对事件的处置,至少从结果来看,是应对失当,没有控制住局面。因此,当地官员对此就比较避讳,不愿意多谈。4 y; I9 ?/ \; n: N
3 h, f7 i/ S. k8 w. K& t7月5日,我提出要采访县里的领导,想了解在6月28日那天,当地县领导对整个事件的详细处理过程。我希望采访当天到达骚乱现场的肖松,他是分管信访和司法公安的副县长。
7 k% {" Z p" d3 w4 e/ u) A6 f1 g
新闻宣传组的人让我先找事件应急指挥部要简报进行了解。当时每一天都发简报,记载着政府在当天的应急反应工作。' d& e" _6 }* V: e( f& {% A) B1 a
+ L2 u. r5 Z4 G* K+ R. c
指挥部在另一个地方办公。但我到那儿之后,却被踢了皮球。对方说简报在宣传组也有,又让我回宣传组拿。宣传组的一个主任还不错,冒雨跑到指挥部,帮我拿来了简报。但只有3期。
) M% j+ s) Z8 n
5 W( c. P1 W/ i+ _! ^4 {当时简报已经出了十几期了。给我的这3期,主要讲他们如何做好宣传工作,以及其他类似的表功内容。恰恰我最想看到的,也就是从6月28日到30日这关键几天的简报,全都没有。5 m, R6 _7 C5 m$ ^( ~9 i" T
4 b+ `+ {- F' c, X- J& ]9 r
毫无疑问,给我的简报是被“过滤掉”的。
4 X& E1 g# s$ A& o9 r$ [" n$ _+ {2 N1 F [6 G4 v0 l! s4 q
“为什么不能给我全部简报?这些简报既是你们对上级的,也是应该对媒体信息公开的。”我当场就提出了这个质疑。但他们回答说,涉及到一些机密问题,比如武警部队的调动,所以不便给记者提供。# r/ @* |. E: {$ t
' j6 r' {$ |% F9 U4 o. }这个说法从表面来看可以理解,但总不会那么多简报都在说武警部队的调动吧?5 `# b# q2 p& a$ Q. ?/ A( V, J ]
9 s8 \7 Q) z. k, T8 d5 I8 J
争来争去,我还是没拿到自己想要的简报。
: H9 b7 K0 c! R4 I2 Y- r: q& k3 {; ~1 U, o
这一块,是我报道中很关键、很缺的一个环节。过后,我只能通过其他多次采访,包括采访一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以及一些居民群众(他们在现场拍摄了录像),做了大量工作,才大体勾勒出了6月28日当天下午7个小时之内,这些官员如何反应和处理。
: I; A0 w2 H& T' y$ q
$ t) ] {- j4 {- X" G( g: {; A. k■组织十几名老师在网上反击谣言$ \% d( N/ T, o& M
! }1 y! R8 z; I& q* A! d5 J
以前对这种群体性事件的报道,有很多禁令和惯例。但这次在不少地方都突破了以往的做法。# Z) }0 J4 _8 T, m" ]- L
) ^ F" t, Y" ^6 Y
事件发生后不到1小时,便有网民把现场的视频、照片传到网上。6月28日晚,大量小道消息在论坛、博客里传播,不仅传言当地警方办冤案,还有谣言称死者一位叔叔已被警方“打死”。
: p3 N& r* @) Y* k. }- x t0 p0 _. Q
于是,这些消息引来了无数愤怒的跟帖。在虚拟社区“天涯”,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有关此事的帖子都被狂顶。因为中国人最痛恨的几个因素,在这件事中都包含了:比如说衙内、奸杀、警方不作为,等等。
6 K; u( t7 r( @7 j9 P0 u7 t+ v, P
# k: Y3 \ e9 ~" r" V网络反应让当地官员们陷入了另外一种焦虑。他们开始着手组织反击,虽然已经很被动,但仍然取到了不错的效果。) C; J- l* o5 e! ?
! }- z0 v3 E8 c
一些反驳传言的帖子开始出现在网络上。这些帖子大部分出自瓮安的“政策舆论法规宣传组”,十几名熟悉网络的老师特地从县里的学校选调来,集体到网上跟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辟谣,引导舆论。1 a" I; k( C. Y. N% r
( Q# c5 v/ A1 k- P
这个宣传组的组长为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晓云。据当地一名官员向我介绍,这个宣传组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人员上网跟帖,“以贵州的媒体影响全国的舆论”。由于政府网站所在地已被烧了,工作人员只好搬到县广电局的二楼。从全县部分机关、学校选调来的这十几名人员每天负责收集信息,并对失实信息跟帖澄清。0 L0 j' ~" y N3 x
( u+ m: {7 `" R; _% y* E
事件应急指挥部的一位官员还介绍说,“除瓮安县外,黔南州每个县、市宣传部也都组织了5名网评员,每天根据新华社消息和公开发表的材料,以灵活多变的形式跟帖引导网络舆论。”3 t( [* N' j* [% T! I- v
" o- S) c7 ~# X" \. }0 v显然,这次当地政府部门开始讲究新闻策略了,这些方式比以前有效很多。
. R# P' A# n1 H/ p0 q, Y; O$ F
4 x. m- E3 D. X当然,在网上和网下采取的是不同的做法。
" L5 P. C9 A$ |! T2 |. q$ m# r# c! ^3 b
■在网下对传统媒体加强“引导”
3 z/ [, r$ W1 D! i3 m0 o) d+ M+ @) H6 p0 j" D
在网下,主要是对传统媒体进行一些引导和限制。这种在现实中对传统媒体的紧盯,感觉就像是一种以攻为守、以进为退的策略,很有技巧。3 A$ c. C* ?) Y4 D0 y
; m! f! @! Z1 ?& |1 \( w; q7 j
6月29日,“6·28”事件应急指挥部成立,下设8个工作组,上述的“政策舆论法规宣传组”即为其中之一,还包括事件调查组、劝说疏导组等。" D/ \! y; W, \ W: c5 N5 {0 R, [
) Q6 X1 {9 Z5 r/ \6月29日一早,新华网发布《贵州省瓮安县发生一起打砸烧事件》消息,这与以往类似事件发生数日后才予以披露的做法形成了对比。随之而来的,是贵州省及黔南州等本地媒体关于此事的集中报道。 i) a2 o" Z/ ~8 j5 ^6 ^. ]; P
9 R* Z/ v- u9 Y/ n! c* H/ T/ x( E
政府针对性的辟谣在事件后第4天展开。7月1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省公安厅等部门在贵阳举行了“瓮安6·28严重打砸烧突发性事件”新闻发布会,作出以下澄清:1.有证据表明当事女孩死于溺水,并非被奸杀;2.县委书记王勤不是瓮安本地人,夫妇二人在瓮安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等等。9 d2 ~& `0 d W/ P$ k0 t5 f; O a
* Z* j/ [2 K- B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从6月30日到7月3日,对案件本身的报道,包括采访办案民警、家人和三个在场当事人,都是当地可以控制的贵州省媒体在报,外地媒体则很少能有突破,主要是找不到人。% h2 L* _3 D8 H& _4 e' c% D
2 s Q4 K7 g- z( P' A4 o出于宣传的考虑,当地部门在此后,先后安排了几次外地媒体对当事人的采访。6 E, {' m* v7 d4 l* S" P0 g
" ~/ `* x) J( O' J: }4 z1 d■当地官员已开始反省信息公开
; H, J" m0 x1 h1 Z6 ]
$ O3 U% H3 c: \$ u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进步,但离真正的政府信息公开,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信息公开的渠道和时间方面,都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2 ~) t, f' \: o8 t) p, l
0 f R% A; P1 t6 n
政府信息公开是要求公开的,但当地官员有一种老的宣传意识,总是想控制媒体。我今天采访的一位政府官员,他对媒体使用的词语就是“监控”、“封堵”,这些词听着明显就是一些旧有的思维习惯。
, m9 m) B2 v' {: @$ Y2 a; D3 m7 n* S# h
如果一开始就做到信息公开,可能就不会导致后来的那种局面。
" Z# ?1 K) {* G' W0 ?, h7 u% Q; c. s3 s& X9 G- Z/ b( e
6月22日到6月28日之间,从李树芬之死到成千上百的人们走上街头,政府基本上是失声的。我跟当地官员交流过,他们也承认,政府失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识,更没有这种渠道,或者说,信息公开的这种机制还未有效地建立起来。
0 |4 f8 H( B3 u+ B) h% P8 A& w4 E) a& I! e6 [, X- x, ]
在今天(7月14日)的采访中,我刚好跟瓮安县“应急办”的一名主任交流了此事。他们在事后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2 c# M- n( {1 p X, l& B/ f% R
8 k2 C& P+ _2 t R! i
他们有一个困惑,即:信息公开对官方来说,往往意味着是一种权威而准确的公开。而公众的要求也是:公开的信息越透明越好,越明确越好。9 |( Q0 M+ H9 O6 {, f7 L. G B& y
K% \$ q. w7 T# ~$ X. y2 q. m但对于一个突发事件来说,总是需要有一个调查的过程,这就同信息公开的及时性有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 N' j2 p" O% Y9 ]1 d& ~2 |4 O0 K0 o# F
这名主任对我说,现在他们认为,还是更应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让老百姓听到政府发出的声音,哪怕这种声音并不是权威解答。* K/ q" D. V; A# S8 T
- k* T+ T" M; k* r z2 { p
因为,在第一时间发出的声音,至少表明了政府方面的一种姿态,给老百姓一个承诺,让人们有信心。群众听到这种声音后,就会认为政府对这件事不会不管。这样就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 K8 K( e" j. n7 ~( }3 x5 _ a6 D
背景介绍3 [# V9 r1 ^$ v( e( _
& {/ m k$ ?5 X5 L贵州省瓮安县一名女学生在6月22日零点“非正常死亡”,当地公安局尸检后认为是溺水。但死者家属不肯接受鉴定结论,且死者亲人被不明身份的人殴打。) k8 X; {, N$ V+ H
' U+ d: }9 t5 l6 `1 E! D) {此后社会上关于“奸杀”、“凶手有后台”等传言越来越多,事态扩大。终于导致6月28日下午,瓮安县发生围攻县委、县政府的“打砸烧”突发性群体事件。因警方称女生当夜跳河时,有男青年正在现场做俯卧撑,被众网友认为太过离奇,“俯卧撑”一词遂风行网络。' B! a# |) ~/ H# h
4 ~( b7 o5 D2 @7 [' }6月30日之前,该事件一直缺乏国内正式媒体的详细报道,只有新华社一篇几百字简报。而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消息则层出不穷。
# J9 [5 e3 z. q$ \, M3 i/ ^" U, L6 ^, Y% A/ }
6 月30日,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发表讲话,将该事件定性为“是一起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是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的,公然向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7月1日,瓮安县政府向全国直播记者招待会,通报他们所确认的情况。7月3日下午,石宗源认为此事件真正的原因在于多年积累的社会矛盾,以至干群关系紧张,并且认为县政府在此前及此事件中处置不当,对事件的发生与恶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7月4日,该县县委书记和县长被免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