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托巴中文论坛

搜索
查看: 1147|回复: 0

不完美的家庭就无法给予孩子完美的养育吗?

  [复制链接]

85

主题

85

帖子

107

积分

加国苦力(七级)

积分
107
小迪 发表于 2019-5-25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担当着父亲母亲这个角色,你对自己的孩子满意吗?是不是觉得孩子还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情绪不够稳定?注意力不够集中?抗挫性不够强?胆子不够大?个子不够高?身体不够壮?生活习惯不够好?如果让你尽情罗列,你可否穷尽这些不完美?
孩子不够完美,你如何解释?或者说,当孩子出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你是如何进行归因?有关归因理论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当我们把失败归因于那些稳定的难以改变的因素时,我们就更难以成功,最终问题会被遗留下来;而当我们把失败原因归因于那些暂时的不稳定的因素时,则更易于成功,最终更可能解决问题。所以想一想,对应一下,你是如何归因孩子行为的?那些影响因素都是什么?是什么属性?稳定不变的还是暂时可变的?再打个比方,对应一下具体的养育,如果孩子胆怯懦弱,你是归因自己的引导方法不适宜无效?还是会归因于孩子缺少父亲的陪伴?亦或是孩子的父亲就是如此胆怯懦弱之人?可以推测,如果你认为方法不对,你会积极寻找更有效的方法,不断尝试,直到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强大起来;如果你归因于父亲那些难以改变的因素,你会放弃努力,会失望,会抱怨,甚至会危及你自己的婚姻生活。
无论孩子真正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可以肯定的是,你往哪个方向归因,结果就会大不相同。正如完美的家庭未必就能给予孩子完美的养育一样,不完美的家庭也未必就无法给予孩子完美的养育。那些看似完美的家庭,如果没有积极给予孩子成长的支持,孩子的发展也会不尽人意,多少精英成功优秀人物的子女,在父母的光辉下凌乱不堪,发展得一片狼藉;而那些看似并不完美的家庭,如果积极给予孩子成长的支持,多少普通父母亦能养育出令人骄傲的子女,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超有影响力的大人物。
所以,家庭先天是否完美,对孩子日后的发展未必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味夸大原生家庭的影响,只会泯灭和忽视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无数子女在成年后只会特别怂的向自己的父母讨债,丝毫不愿改变自己,掌控大局。因此,养育孩子,家庭是否完美有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父母在家庭环境里究竟向孩子传递了怎样的信息。正如下述案例中的妈妈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家庭分类成“不完美的”家庭,最后一样把孩子养育得很好:
这位小朋友,快十岁的时候,她的妈妈来找我,心情很糟糕,找我咨询具体的办法。我发现,很多家长来咨询都是咨询方法的,其实很多时候问题真的不出在方法上,而是理念上。如果家长获悉了更好的教育理念,往往效果更棒。
孩子的妈妈和前任老公实在过不下去了,于是两人协议离婚。大女儿跟爸爸,不到两岁的小女儿跟妈妈。妈妈来咨询大女儿的事情,因为她和孩子的爸爸约定好,每个周末大女儿来妈妈家,和妹妹一起玩,平常和爸爸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爸爸和妈妈还都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住得也不是特别远。
让妈妈最心痛最难过的就是,每次周末结束,大女儿要回爸爸家时,都会撕心裂肺地哭,拽着门把手不肯离开。这个时候,妈妈会觉得自己特别内疚,认为都是因为自己对婚姻经营不善,才给孩子造成这些额外的痛苦,于是每到这个时候,就会一边心疼女儿,一边又会自己伤心自责得不得了。
这位妈妈困惑地问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难道,我就只能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跟女儿解释吗?直到她接受和适应?”我回答她,“目前来看,是的,只能这么做。因为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更好的方法,就如同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快速治愈一样。打个比方,你不小心割伤了手,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也没有药物支持,只能在这里冲洗干净,等着伤口愈合,过了一个月,也许伤口自然就好了,也不会留下任何疤痕,因为人体完全有自愈和再生能力。但是,换种情况来看,你同样是割伤了手,如果你有一些伤口护理的常识,或者有医护人员和药物支持,你可能用一些药物,进行消毒处理,进行止血,再进行包扎,你可能进行了所有最为完美和妥善的步骤,来处理这个伤口处理时所做的努力。但是,你能改变的也只是伤口愈合的时间,也许会缩短到半个月,预防了更大的危险,比如不会出现伤口发炎化脓等。但是,割伤的瞬间,你还是会疼,处理的过程中,你也会感受到疼痛,这是后期处理不能彻底改变和完全消除的。所以说,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伤痛,尤其是最初阶段的伤痛,一定是存在的,它的消除必然会经历一个过程中,最终孩子会接受,因为她不得不,她是被动的,没有选择,她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所不同的是,每个人接受过程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其中有父母陪伴的重要价值。 我想表达的是,方法的有效性和作用是有限的,有些痛注定无法避免。
在想法得不到满足,或者不情愿做某些事情时,孩子通常会采用哭闹,一方面是心存幻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父母的决定,比如那个大女儿,想继续留下来,跟妈妈在一起;另一方面,即使她知道父母不会改变规则和决定,还是会忍不住哭闹,因为很难控制内心的情绪,哭闹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发泄和释放,并没有什么不好。一段时间以后,当她清楚地知道,不能改变什么的时候,她就会接受,就会适应,这是人能自愈的生存法则。
事实上,这位妈妈做得非常好,每次都坚持耐心跟孩子解释,孩子终究理解并接受了。这位母亲对自己的状态调整得也非常好,她表现出来的自信和坚定,让大女儿不再怀疑会失去妈妈的爱。每次高高兴兴地来妈妈家,也会按照约定的时间离开,回到爸爸家。离婚以后,妈妈工作更加努力,自己经营的小店已经开到第二家分店,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为她计划要跟孩子们有更多更棒的度假旅行,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每隔半年,在孩子寒暑假的时候,她都会亲自带着两个孩子去外面看看,吃些好吃的,玩些好玩的,三个人手拉手,去逛漂亮的街道。大女儿每次都期盼着和妈妈在一起的假期,虽然每次离开都有不舍,但是跟母亲的亲密关系不曾改变。这个过程历时两年之久,大女儿脸上又恢复了以往随时都有的笑容。在这样貌似不完美的家庭里,孩子生活的幸福感未必不如父母处于婚姻状态的完美家庭。
类似的情况中,很多家长都会想要找寻高效的办法,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效的途径。感情的建立和割舍,本身就是需要时间,这种事情也并是越快解决就越好,要允许孩子慢慢来,慢一些并没有什么不好,过于心急只会带来焦虑和压力,时间终究是治愈伤口的良药。
即便如此,这位妈妈还是心有疑问,“赵老师,我看的很多育儿书籍或是家庭教育的书中,都强调爸爸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这些文字和内容有时真的会让我感到压抑。我会觉得,似乎我给了孩子一个先天残疾的家庭,这是我的一个心结,我该怎么办?”听了她的话,我告诉她“我也感到很遗憾,现实有时是这样残缺的,但是没办法。 人们要学会坚强,在不完美中享受幸福的生活。在你孩子的生活里,爸爸妈妈确实没有每天陪着她们两个,但是对于女儿来说,父亲的角色母亲的角色并没有缺失,你们现在对生活的安排,已经尽可能在兼顾让孩子拥有爸爸和妈妈这些亲密关系。比如,爸爸也会自己带着两个女儿去旅行,陪着孩子吃东西、做游戏等。所以,你们的生活没有残疾,它只是有那么一点不完美。要知道,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生活是绝对完美的,育儿书籍所建议的好方法,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借鉴和执行,那只是给大家一个指导和提醒,每个家庭都需要根据自己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办法来实施。我们要悦纳现实,而不是拒绝排斥现实,我们应该坚持最优主义,而不是完美主义。一些父母在婚的孩子,未必有你的女儿这般幸福,你又何必再用现实强迫自己忽视和否定当下的幸福。”谈到此处,那位妈妈才逐渐卸下包袱,主动解开心结。
很多时候,我们的压力不是来自于别人,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心魔,有些恐惧担心也是我们自己想象而来。我还记得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学业非常优秀,在她小学时父母分开了,但是她从未对别人说起。整个大学四年同宿舍的好朋友们都不知道她父母离婚的事情。直到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大家在一次聚会上,喝了一点酒,一位好朋友哭着说,自己的爸爸妈妈离婚了,这时她才获得了勇气,对大家说,其实我的爸妈早在我小学时就离婚了。说完后,大家没有表现她预期的那样惊愕,也没有过多地来安慰她,只是又举起酒杯喝了一口,摇头叹了口气,什么都没说。意想不到的是,同伴的淡定和漠然,却使得她的内心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她后来回忆说,跟大家说出父母离婚的消息,感觉就像搬走了自己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一样,特别轻松豁亮。从父母分开那一天起,她就觉得自己被无形的重物压着,喘不过起来,心情总是很沉重。如今说出来了,从别人的反馈来看,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完全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严重。自此,她才感觉自己像重回了人间,无比快乐和轻松。再次跟父母聊天谈心时,也变得无所顾忌,不用再小心翼翼的可以回避,她在爸爸面前会自然提到妈妈,在妈妈面前也会自然提到爸爸,似乎他们根本没有离婚一样。
所以说,人们往往受困于形式,受困于现实,把不完美作为理由找寻不快乐,人为任性地让自己陷于负性心境里,却很少努力找寻重获幸福的方法。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情,就会找到无限多的方法,但是,如果你想放弃一件事情,你就会找到很多的阻碍和困难。就像那句话里说的,只要你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任何时候,办法总比困难多!每个家庭里的孩子遇到问题,都有可能找到办法,也有可能找不到办法。付出积极努力的父母,会惊奇地发现:不完美的家庭也可以给予孩子完美的养育。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曼尼托巴中文网注册链接激活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