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经济深陷困境,失业率节节攀高,毕业生就业前景更显黯淡。是留守美国,还是回国发展?最新出版的美国《侨报周末》刊文反映了两代旅美中国留学生的不同心态。文章摘录如下:
) v: L$ o( J9 t1 v( r
1 Z; y7 D1 Z- ? 艺术专业归国发展才有前途
6 e; m4 O" \% {2 p5 E' m7 `4 E$ M0 R
熊娟从湖南湘潭大学毕业后,2005年获得奖学金到美国攻读艺术管理硕士学位。中国恢复留学政策那年,她还没有出生。目前她研究生毕业,在伯克利博物馆实习。
) M) v" P, s9 Q5 K) B0 O6 u: K: u
# u. s' H- V0 G# K2 l% [ 她表示,现在的留学生不再像早年的留学生,大部份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生活,而是更倾向于回国发展。因为大家觉得现在中国和美国的差别不是很大。
1 x1 `. D6 ]7 D' R+ H. q5 p, w: L( I
从生活条件来说,能出来留学的孩子,家里的条件都相对不错。他们认为,如果在美国找份工作的话,还不如回家,毕竟有家人在身边。, G6 t4 r" H( r9 b4 `
# n* n+ I& \4 a3 l
美国校园中的中国留学生。(美国《侨报周末》资料照)
. i1 M# r! F8 ?* u" e( g! h3 q# W. b
记者询问她是否打算回国,她说:“从长远讲,还是打算回去,因为我学的这个专业比较冷门,回国后会有发展前景。现在国内各大城市都在兴建博物馆、艺术馆,需要管理人才;另外,各大学高校也在考虑建立艺术管理的科目,也需要这方面的师资。目前,国家也鼓励艺术、文化由非盈利型事业变成盈利型的产业,也很需要我们这行专业。” 1 D, J+ v% k, _( i' ]" x$ D. U7 ]) W
6 Q! f6 x( f4 n7 ^! [7 g. c 熊娟指出:“美国的艺术产业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从政策和各机构布局、结构都很完善;而中国还处于雏形期,但会发展很快。如果我在美国找工作,做下去可能会很安心,因为我学的专业和美国的环境非常切合。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个人发挥的程度就不会很大,必须按照规程一步一步做下去。毕竟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语言的问题,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问题。如果我要在美国发挥很好的话,一定需要很长时间,花费很大精力来融入他们的文化,克服很多障碍。”* g% L* O5 v! ~8 p7 b
2 \( g5 I( c! {: x- i 留在美国搞科研犹如鱼得水
+ W7 u% I1 _9 }* U: `' }8 M1 ~- @" R/ K
目前在戴维斯加大当敎授、同时在美国农业部做研究员的潘忠礼说,他属于“间接留学生”。 ! E3 y" p- N" W# T1 ^$ a
/ X1 f2 L6 ? _
潘敎授回忆说,他太太张瑞红是1988年2月留学到美国的,他随后不久也来到美国。
1 U6 _& @# W$ t% c6 [
3 N4 s s2 L& Y 谈到当时为什么留到美国,而没有回国时,潘敎授说,他们在留学期间没有留下来工作的打算,等到毕业后,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感觉当时美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好一些,并且因为学习成绩很优异,也很容易找到了对口的研究工作,所以就自然而然地留了下来了。潘敎授说:“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因为这边给的工资高,所以我们就留下来。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与美国比、与中国现在比都差很多,当时很大一批留学生都产生了留下来工作的想法。记得当时我们的一位大学校长这样说,回来当然很好,会很受欢迎;但是,不回来的也并不意味着不能给中国做贡献。对这个观点我很认同,我感觉,回国和留下来,只是做的事情不太一样而已,留在国外工作的留学生,通过自己特殊的背景,能够在两国技术交流上做很多有益的工作。”
" b) X; k; y! O# u# T8 y# C# h: Z
在美国工作十几年来,潘敎授夫妻做出很多有目共睹的科研成绩,双双获得过很多联邦至地方的奖项,特别是潘敎授因为研究食物保鲜技术突破性成果而获得今年靑年科学家总统奖的提名。有关方面透露,这个每年只奖给美国一名科学家的奖项,最有希望被潘敎授所得。
% D) A& B- b/ I9 s& ^, X
0 }& d7 L3 J" Q+ R& x" ^ 十几年来,潘敎授夫妻也参与了很多和中国的科技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他们都要多次出差到中国,或者应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邀请,或者应担任客座敎授的大学邀请。交流内容包括很多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从两国农亚发展的宏观前景、需求和挑战到具体的技术,都是有益双方的。目前潘敎授和夫人还是中国长江学者计划的海外评审员。他们所担任的交流角色都是义务性的,没有报酬。( G4 N! v. I) b
9 d+ q1 z: Y4 ^9 N/ v
商界铁汉为华人后代学汉语费心 $ Y8 o: F; S& L. @( S) l4 Q, `
' G1 k; y% u4 g
陈学健先生今年已过知天命之年,转眼出国20多年。出国前他在上海生活,1984年自费留学到美国,在美国读的第一个大学是圣荷西市立大学。28岁的他当时只带了40美元。
! t& V' N. \7 o# O7 k* w
! S0 P' j" u& F U& v( K, p* I 20多年过去了,陈学健在硅谷搞网络的圈子里已经成了名人。可2001年“911”事件后,他的公司也和大多数硅谷企业一样,受到致命冲击。但是陈学健的公司并没有垮掉,还是生存下来了,目前的生意是最高峰时的5%,完全是在守业。谈到存活的经验,他说就是“执着”。
; w) \. ?$ Q. i4 F$ i5 _2 ?9 v! P& a( ~
“在美国我一直是搞销售,也就是说靠‘开口饭’生活。这是我的强项,”陈学健说,“我喜欢讲,喜欢听。在美国销售很重要,你会卖就有希望,你不会卖再好的产品也是白搭。中国现在也是这样,会销售就行。但是现在再让我到中国做销售,我感觉肯定搞不清楚,因为我离开那块土壤太久了。他们知道的东西,我根本不知道。而且文化背景丧失了,要和他们沟通就不像都在中国生活的人那么轻松容易。” Z; @1 _- G6 O/ h; @# _
) l! w' V y! t; [. R% d
陈学健是中国最早一批通过托福考试的学生,英文基础不错,所以在签证时没有遇到困难。不过他到了美国还是感觉英语要从头学起。到现在虽然已20多年,“英语里面不知道的事情还多得是呢,”他说。* z3 }" t3 c5 R, c) s D$ w$ E" m( {
, v1 b/ B+ m5 n9 e 陈学健一直在探讨怎样能够使科技商业和英语都好的华人人才多一些。他发现,很多中国高科技工作者都是因为英文问题而难得到晋升。
# B! {: b, R3 k' R% @* e! c
* g' ?. y9 ~" Y+ ]/ U: | 陈学健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9岁的男孩,一个是7岁的女孩。现在他担心的不是孩子们的英语水平,而是怎样有效地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陈学健说:“目前美国的中文市场非常大,南湾一些学校的学生数量都上千。机会巨大,但是学得好的还是少。输入和产出很不成比例。大部份家长都希望下一代能把中文学好,但是力不从心。要问孩子要不要学中文,十个有九个说不要学,太难了。” 1 {7 f3 O1 `' B: c: d
5 c _3 f. m% q' z2 k! N 陈学健认为,华人的后代在今后的竞争中,通晓两种语言是很大的优势。本来,通晓汉语是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家长多上心,就可以使得他们的汉语和英语一样好起来,但现实是,家长们没有太多耐心帮助他们。他们相信,如果谁能够眞正研究出让海外华人后代学好汉语的敎案,将会是非常好的大有市场的事业。
' d% ^5 F6 f. A0 R, m1 c, ^( e5 _' `. b0 N! G7 s) R! H
在他看来,现在的留学生总体上说英语水平比过去好一些,但语言还是需要大突破。1 l+ O; C* e/ r5 d7 Q
0 Y' B: A% F# U1 o. F
所以他希望能够回中国实现自己提高中国学生英语水平的愿望,最终目的是让中国出现更多科技、商业和英语都好的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