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但人与人见面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有不少人反映自己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一到人群中就会坐立不安,与不熟悉的人交流会消耗自己大量的精力。这种不愉快的社交体验,让很多人开始逃避社交。 不过,这并不是只有大人才有的烦恼,很多孩子也会因各种原因患上“社交恐惧症”。 有一次开家长会,一个学生家长向我反映,说自己的孩子最近有些奇怪,不爱说话,见人也特别冷漠。以前孩子是个“人来疯”,对谁都特别热情,但最近一段时间,不管谁来家里做客,他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招呼都不打。她越想越担心,怕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事情,或者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所以想向老师了解一下情况。 听她说完之后,我也一头雾水。仔细回想了一下,这个学生除了最近学习成绩稍微下降了一些,其他方面都挺正常的,跟同学关系也很好。于是,我只能据实回答:“他在学校没什么异常表现,就是上次摸底考试发挥得不太理想。” 她妈妈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说:“什么考试?我怎么不知道?” 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后,我大概明白了问题所在。原来,这个学生曾经在开学前跟家人夸下海口:下次考试一定得第一名。没想到考得成绩不理想,为了避免被人问起的尴尬,所以他才避门不出。家长有些哭笑不得地说:“这个傻孩子,别看平时大大咧咧的,心还挺细。”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多么敏感心“细”,而是家长太粗心了。四至十一岁,正是孩子开始频繁与外界交流,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关键时期。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明确“边界感”的概念,不清楚哪些要求是过分的、哪些是正常的,和别人相处时哪些行为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所以,当他们在与人交往中遇到障碍时,有时就会出现退缩行为。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一些退缩行为(例如胆小、怕羞、冷漠等)视而不见,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社交和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长此以往,还可能会引发孩子的焦虑、抑郁甚至愤怒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和成人一样,也会在沟通中感到尴尬。上边所说这个学生之所以不愿去和客人打招呼,是因为面对成绩问题不敢回答。孩子与成人身份的差异,造成了孩子在成人面前不愿表达。看到成人,他们会有一种羞涩或恐惧的感觉,要说什么、做什么让他们非常苦恼。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就需要主动打破僵局,为孩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有一次,我和儿子搭朋友的顺风车回家,正好朋友的女儿也在车上。因为是初次见面,她从我们一上车就一言不发,只乖巧地坐在旁边,车里一时间变得十分静默。朋友发现不太对劲,立刻回头对女儿说: “宝贝儿,这是王莉阿姨。” 女孩儿腼腆地打招呼:“王阿姨好。” “王阿姨的儿子今天也刚考完试。”朋友说。 “是吗?也是考数学吗?”女孩儿好奇地问。 我的儿子点头回答:“是,今天考了数学。” “那应该比我们更难。妈妈你知道吗?今天数学考试的应用题真的有喝水问题,阿姨,你的孩子学过这类问题吗?” “对不起,阿姨还真没有问过他学没学过。”我回答道。 也许是我诚实的回答让孩子一下子找不到继续聊天的乐趣,车里又安静了下来。机智的朋友再次打破僵局,问女儿:“今天,喝水的问题你回答得怎么样啊?” 小姑娘听到妈妈的问话,说:“我最怕喝水问题!但还好,今天的考试题不涉及水没有喝完的情况。题目里只是说喝一杯水,一杯果珍。” “是吗?估计我和王阿姨解答这种问题也会搞不清呢。你呢?你觉得今天考试难吗?”朋友露出惊奇的样子,向我的儿子提问,把话题引到了他的身上,努力在两个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我觉得今天的试卷不难,因为我们数学老师是最有经验的。”我的儿子回答。 “哦,你们老师经验丰富呀,这么难的题都能让你理得很顺,她是怎么做到的?”朋友顺着孩子的话,赞美着老师。 儿子兴高采烈地介绍起他最喜欢的老师来,朋友的女儿终于和他谈了起来。一路上,两个小朋友聊得热火朝天,完全没有了陌生感和距离感。 不得不说,朋友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高手。当她发现女儿和第一次见面的人有陌生感,不知道如何交流时,她先引导孩子向我问好,又在孩子之间架起了“阿姨的儿子今天也考数学”这座桥,让他们彼此之间有了聊天的话题。如果朋友没有这样的心思,一路上小姑娘就只会安静地在车里坐着,从而错过表达的机会。 在了解了孩子不爱说话的原因之后,上边所说那位学生的妈妈回家之后也学会了化解尴尬的办法。当下次有客人问起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她主动把话题接过去,说:“考试成绩不能代表一切,要不然读成书呆子可就麻烦了。我上次去参加家长会,老师说他上次长跑比赛拿了第一名,很有体育天赋呢!”果然,孩子一听就兴奋起来,马上打开了话匣子。在客人走后,孩子还主动向妈妈坦白了隐瞒考试成绩的事情。 大人之间要成为朋友需要共同语言,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孩子加入大人的交流不合时宜,家长可以找个合适的理由让孩子离开,避免让孩子觉得不自在。只有先让尴尬的气氛消失,孩子才能勇敢地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成为落落大方的好孩子。 王老师的小秘籍 孩子在外人面前不敢说话怎么办? 我们要让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现得体、敢于说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要确定谈话是否适合孩子在场。如果不适合,最好把孩子安排到其他地方,避免其坐立不安。 (2)父母要做交流环境的创建者。如果希望孩子参与大人的谈话,父母就要给孩子营造有利于交流的环境,给予孩子话语权,摒弃“大人说话,小孩子插嘴没礼貌”的旧观念。 (3)父母要做孩子谈话的“救援兵”。在交流的过程中,父母善于观察,随时做好“救援”准备。因为孩子的生活阅历少,父母要学会照顾孩子的感受,从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 (4)父母要做孩子谈话的“润滑剂”。在交流过程中,父母要善于观察交流双方的状态,一旦发现孩子无话可说,父母就要给孩子以鼓励,帮助他们寻找新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