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8点多,应邀前往城郊的吉山村翠园,参加由永安市妇女旗袍分会举办的走秀活动。 从田间小路步入翠园大门前,市摄协一帮哥们早已恭候于此。见到穿着一身旗袍 “名媛”陆续到来,那群色驴个个兴奋不已,相机快门象虫子发情声响个不停。 那天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翠园后山的天空放射出云彩如天女散花般美丽。旗袍走秀开始时,主办方没有致辞。但我感觉那天举办的翠园旗袍走秀展示活动,主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让人分享和感受优雅美丽的活动。 自中国汉代始,袍服原是男性特有的服装,女性服饰只能穿“上衣下裳”式,俗称“两截衣”。宋代以后的封建社会,妇女们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歧视和压迫。古书中的《女儿经》就写到:“为葚事两截衣 ,女人不与丈夫齐。百凡事体须卑顺 ,不得司晨啼母鸡”。千古一成不变的“两截衣”,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才得以改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常回闽北邵武市母亲的故乡探望外公外婆时,曾看到满街裏着小脚的老年妇女,大都穿着“两截衣”,与当今湘黔等地土族侗族的服饰没有什么大区别。据说,自宋朝开始形成的妇女“裹足”习俗,就是居住在武夷山市五夫镇的朱熹所发明并推广到全国的。 满清政府被推翻以后,民国初期的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个性的解放,将满族贵妇上衣和男子的长袍改良后,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套装旗袍,从此与中山装一道,誉为中国的国粹和女性国服。以前曾看过不少反映民国时期的影视和图片,印象中穿着旗袍那种妖娆多姿和招摇过市的形象大都是贵妇人,与寻常百姓家的女子不是一个等号。在旗袍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渐渐出现不同年龄段、阶层、职业等富有个性的旗袍。记得八十年代中期,在杭州曾看过一部表现鉴湖女侠《秋瑾》的电影,她是一名革命志士,身穿一套玄青色上服加长袍的素装,给人一种冷艳清新的形象,代表着那个时期的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时尚,让许多爱美的青年女士为之疯狂。 在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想影响,旗袍又作为“封资修”被拿来批判。那时我在煤矿读书时,从未看见过女子穿旗袍。平时在街上常见到的女子,大都是剪着运动头发或扎成二条发辨,穿着红、绿和青灰单色服装和塑胶鞋。让人颇为费解的是除当权者江青外,普通女性不敢涂脂抹粉,满街几乎是黄脸婆。尤其是那种东方女性身材特有的曲线美,都被那种压抑女性的“二截衣”全裏平了。 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全民兴起西服热,而女性们大都排斥传统旗袍,纷纷追求更有个性和时尚的洋式服饰。近几年,各地相继兴起成立沙龙性质的旗袍走秀活动,街上悄然出现不少身着旗袍的女子。我的太太就是追逐时尚的典型代表。她爱好颇多,一心可以三用并热此不彼。一会儿热衷于广场“大妈舞”,过了一个时期又爱上了太极拳和瑜伽,不知何时起?她又迷恋上了旗袍走秀活动。说起来我都赞成,人总是要有点兴趣和爱好的,既广交朋友,又可以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总比那些天天泡在麻将馆嗜赌的“麻婆”强。 时至9点多,旗袍走秀爱好者陆续到齐。在古色古香的翠园里,走秀活动开始了。在市摄协罗主席的导演下,“名媛淑女”们身着华丽夺目的各式旗袍,轻盈地迈着婀娜多姿的“猫步”,让人舒心悦目。突然发现走秀队伍中,我的那位太太比以前温柔多了,还显得更加自信和妩媚动人。与太太要好的秀模小芳、小雁穿着的那身得体的旗袍,宛如名媛般显得贵气十足。她们的先生如能亲临现场观赏,那夫妻间将情始如初,更加无怨无悔。 随后,领队又将队伍带到吉山村文川溪的浮桥上走秀。驻足远眺,秀模们穿着五颜六色旗袍,从青山绿水间浮桥缓缓走来,展现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有趣的是翠园饲养的那条白色小狗,也跟随而来。溪中一群游动水鸭子,见到那么多穿旗袍的秀模,欢快的的在溪水中游动。 翠园和浮桥间那一袭旗袍的妙曼光彩照人,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它诠释着一种本色的儒家文化,那种并不张扬的显山露水,却能将女人的精致,妩媚尽收眼底,宛如从古老青花瓷瓶里,开出的一朵朵郁金香,令人回味在那“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意境中。
|